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典范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典范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境内,是岷江的发源地,属于长江上游源头河段。公园总面积1135.6公顷,其中河流湿地101.3公顷,沼泽湿地829.9公顷。这里不仅是成都平原的生态屏障,也是大禹岷山导江的肇始地,古蜀文明发祥地和冉駹古国故地。
建设历程与生态效益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始于2014年12月,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经过5年的保护与建设,于2019年12月正式被国家林草局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的建设以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实施生态护堤、人工种草种树、恢复湿地等保护措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据统计,目前公园内共有植物58科145属273种,常见野生脊椎动物55科152种,还有一定数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松潘县与当地牧民们签订了共建共管协议和使用集体用地生态补偿协议,优先聘请农牧群众担任湿地管护员。同时,建立了数字化监控系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的科学化、系统化、可视化综合远程视频监控,提升了湿地公园的管理水平。
旅游发展与科普教育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也是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2022年7月,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正式开馆,通过裸眼3D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科普馆建筑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分为自然厅、文化厅和科技厅三个部分。自然厅以绿色和原木色为主色调,营造出柔和的生态感,游客可以从这里出发,开启湿地探索,探索生命与自然的源头。文化厅整体风格沉稳,顶部设计以江源文化4个字形成的艺术印章,寓意着由岷江源出发,烙印在中华文明历史中的宏伟印记。科技厅则让游客领略科技赋能下的沉浸式松潘美景。
科普馆的建成,不仅为松潘县带来更多展示平台、教育资源和开放机遇,也为传承解读江源文明、开展湿地科普教育、丰富九黄旅游业态注入了活力。下一步,公园将依托科普基地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将湿地科普馆和湿地自然景观纳入科研教学,吸引更多人参与湿地保护。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局面。一方面,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科普馆等旅游设施的建设,不仅丰富了九黄旅游业态,也为当地社区带来了经济效益。
安备村的村民们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保护过程中,逐步转变观念,开始自发守护岷江源头生态环境,积极融入旅游发展。村民们通过退牧还草、开办藏式餐厅和茶舍、打造高原生态园,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成功建设,是阿坝州在岷江流域治理方面的重要成果。通过科学规划和持续努力,这里已成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水平,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态体验,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