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赤壁诗词中的哲思:从自然到历史的超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赤壁诗词中的哲思:从自然到历史的超脱

引用
搜狐
14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46167184_122006510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UMGFL70521BRHI.html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02A076KA00
4.
https://www.sohu.com/a/834204707_121880160
5.
https://www.sohu.com/a/773311283_121911505
6.
https://m.qidian.com/ask/qpeamdyhvam
7.
https://afterschool.com.hk/blog/336-dse-%E4%B8%AD%E6%96%87-%E5%BF%B5%E5%A5%B4%E5%AC%8C-%E8%B5%A4%E5%A3%81%E6%87%B7%E5%8F%A4-%E8%AA%9E%E8%AD%AF/
8.
https://www.lingceed.com/blog/ib-chinese-a-su-shi-chi-bi-fu-zuo-pin-zhu-ti-fen-xi
9.
https://www.ruiwen.com/wenxue/chibifu/265783.html
10.
http://cll.newdu.com/m/view.php?aid=204438
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8%B5%A4%E5%A3%81%E8%B5%8B
12.
https://www.getutor.com.hk/56040/
13.
https://vocus.cc/article/65ec06b0fd89780001d18ca0
14.
http://www.lubanyouke.com/59270.html

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近三年。这三年里,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朝廷官员,变成了一个在长江边种田酿酒的"东坡居士"。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两篇传世佳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篇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更体现了他面对逆境时的豁达态度。

01

《赤壁赋》:从自然中寻找解脱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时所作。文章通过写景、怀古和抒情,展现了苏轼复杂的心路历程。

02

月夜泛舟:从舒畅到悲咽

赋的开篇描绘了一幅月夜泛舟的美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与友人饮酒赋诗,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心情舒畅。

然而,当"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时,气氛开始转变。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引发了苏轼对历史的感慨。他想到赤壁之战中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英雄人物,如今都已化为尘土,不禁悲从中来。

03

精神解脱:超然物外的达观

面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苏轼并没有陷入绝望。他通过与友人的对话,展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认为,虽然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又是永恒的。

这种哲学思考帮助苏轼超越了个人的困境,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文章最后,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展现了他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04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同年十月,苏轼再次游览赤壁,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05

壮丽的赤壁:英雄的舞台

词的上阕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将赤壁之战的战场描绘得气势磅礴,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06

周瑜与苏轼: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下阕则通过对比周瑜和苏轼的境遇,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年轻有为,指挥若定,而苏轼却在43岁时被贬黄州,壮志难酬。

这种对比让苏轼感到无奈和伤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但他并没有沉溺于自怜,而是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来宽慰自己,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07

超然自适:苏轼的人生哲学

除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其他作品中也反复出现了"超然自适"的思想。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在逆境中保持乐观、随遇而安的态度,正是苏轼人生哲学的核心。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看似自嘲的诗句,实则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

苏轼的哲学思想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教会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不仅要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更要学会从自然和历史中寻找力量,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这种"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正是苏轼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