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破解亲子矛盾,从这四个沟通步骤开始
彭凯平:破解亲子矛盾,从这四个沟通步骤开始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中国青少年普遍存在“四无”问题: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彭凯平教授提出了亲子沟通的四步骤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建立和谐关系,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三个关于情绪的误区
在探讨亲子沟通方法之前,彭凯平教授首先指出了人们在情绪认知上的三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情绪仅仅只有控制
“人类的情绪,除了积极和消极之外,还有强弱之分。有些情绪具有唤醒的作用,比如说愤怒的情绪有时伤身,但它能让人充满了行动的力量;像悲伤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平静甚至冷静起来。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情绪受控的一面,也需要看到情绪需要弘扬的重要一面。”
误区二:情绪仅是被动的反应
“在大多数人的想法里,情绪似乎总是一触即发,是顺势、短暂的被动反应。但向善、向美的情绪,都需要智慧去创造、培养和磨炼。”
误区三:情绪化是个负面的词汇
“彭凯平发现我们很多人都会将‘情绪化’当作贬义词,甚至把情绪化的特性归类于人类女性,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其实男性在生活中,可能会比女性更情绪化。像一见钟情也同样会发生在男性的身上。何况情绪化,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
亲子沟通四步骤
针对亲子矛盾,彭凯平教授提出了四个关键步骤,帮助家长有效改善与孩子的沟通:
第一步:积极倾听
“当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情绪管理的能力。情绪需要去应用,也有沟通、弘扬人性的价值,这也是需要用到理智的地方。可以说它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它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它既是生理的,也是文化的,这也应该是我们对于情绪的新认识,关键还在于培养孩子们情绪创造的能力。”
第二步:共情理解
“一个家庭中,这种相互关爱的情感,就需要培养和创造,特别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是需要小心呵护的。”
第三步:清晰表达
“当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情绪管理的能力。情绪需要去应用,也有沟通、弘扬人性的价值,这也是需要用到理智的地方。可以说它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它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它既是生理的,也是文化的,这也应该是我们对于情绪的新认识,关键还在于培养孩子们情绪创造的能力。”
第四步:共同解决
“我们要承认,陪伴我们一生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智力的表达。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在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善用情绪的人,都是情商的高手。”
实践案例
以一个常见的亲子矛盾场景为例: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积极倾听:家长首先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而不是急于批评或给出解决方案。
共情理解:家长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比如:“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失落,成绩不理想确实让人感到沮丧。”
清晰表达: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期望,但要注意语气和方式,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共同解决:最后,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寻求老师的帮助等。
通过这样的四步骤沟通,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眼前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情绪管理方式。
结语
彭凯平教授强调:“情绪需要发扬和创造,把‘情绪陷阱’,变为‘情绪优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摒弃对情绪的错误认知,学会运用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这不仅能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更能培养他们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最终实现“心花怒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