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健康城市的“首善之区”
北京:打造健康城市的“首善之区”
北京:打造健康城市的“首善之区”
截至2020年,北京市的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2.43岁,这一数字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2岁,也比2021年的北京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2.47岁略有提升。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持续领跑,通过全面升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体系,迈向更健康的未来。
医疗资源丰富,公共卫生体系完善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据统计,2022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2211家,其中医疗机构11983家,包括三级医疗机构138家、二级医疗机构185家、一级医疗机构626家。全市卫生人员39.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2万人,执业(助理)医师12.5万人,注册护士14.3万人。
在医疗资源投入方面,2022年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费用2997.4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财政拨款5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45329张,实有床位133932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23家,村卫生室2849家。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北京市持续优化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例如,全市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97/10万,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3.73/10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1.34‰,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1.26‰。医疗机构共诊疗23102.4万人次,出院379.5万人次。
应对人口老龄化,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北京市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例如,北京市制定《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聚焦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建立养老需求调查和服务跟踪机制,优化补贴津贴制度,强化兜底服务。
在智慧健康养老方面,北京市积极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例如,组织开展2024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申报工作,推广健康管理类、老年辅助器具类等智能产品,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服务。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北京市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例如,推进全面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新创建健康机构66家。开展第五届“你戒烟 我支持”科学戒烟活动,组织开展控烟健康跑及线上戒烟活动,全市无烟党政机关建成数量1438家、建成率达100%。
此外,北京市还积极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例如,建立网格化三级救治体系,快速提升发热门诊、急诊、重症救治能力。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用,帮助指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居家康复期间自我健康管理,对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开展调查摸底并进行分类管理。
展望未来:打造更健康的北京
尽管面临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北京市持续改进医疗卫生服务和推广健康生活习惯仍是进一步延长居民寿命的关键。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