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左传》到楚庄王:成语里的中国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左传》到楚庄王:成语里的中国智慧

引用
搜狐
6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03003750_121124750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1%AD%E7%83%9B%E7%BB%9D%E7%BC%A8/11017674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D%E9%B8%A3%E5%88%99%E5%B7%B2%EF%BC%8C%E4%B8%80%E9%B8%A3%E6%83%8A%E4%BA%BA/5778126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3%8C%E5%9F%8E%E5%80%9F%E4%B8%80/1257108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0ARVJJ0556BDPV.html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6/14/8716899_1135855762.shtml

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在鞍地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晋国将领郤克在受伤的情况下坚持作战,最终迫使齐国求和,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成语“背城借一”的出处。

01

背城借一:晋齐鞍之战

公元前589年,齐顷公出兵攻打鲁国和卫国,两国皆不敌,于是派遣大夫前往晋国求援。鲁国和卫国的使者知道郤克对齐国多有怨言,因此抵达晋国之后,全都跑去向郤克求救。在郤克的劝说下,晋景公派遣郤克统率中军,士燮统率上军,楽书统率下军,韩厥为司马,出兵救援鲁国、卫国。

同年六月十七日,晋军与齐军在鞍地(今山东济南西北)交战,齐顷公的车右逄丑父射伤郤克,郤克本想撤军,但其部下劝说他要忍耐,不要因小伤耽误了国君的大事。于是郤克忍痛率兵交战,齐军战败不敌,形势十分危急,逄丑父担心齐顷公被俘,于是与其交换位置,让齐顷公做车右,自己则冒充齐顷公,这才使齐顷公得以逃走。

晋军击败齐军后,郤克率兵乘胜追击,一直追至马陵。齐顷公万般无奈,派遣上卿宾媚人带着灭掉纪国得来的概、玉馨和土地册子,前去向晋国求和。临行前,齐顷公嘱咐宾媚人,“如果晋国不答应,就听其所为。”

宾媚人到了晋军大营,献上求和的礼品,但郤克却拒不答应,反而要求齐国必须将曾经嘲笑自己的萧桐叔子交给晋国作为人质,并将齐国境内的耕地田陇全部改为东向,道路西行,如此晋国才会撤军。

宾媚人听到这种过分要求,回答道,“萧桐叔子乃是我们国君的母亲,以齐晋两国类比,就相当于你们晋侯的母亲。您此前向诸侯们宣布了代天子讨伐齐国的命令,如今却要拿齐侯的母亲当作人质,这难道符合天子的命令吗?这简直是要让人们去做不孝的事情。如果以不孝号令诸侯,这恐怕不是有德之举吧!
何况,先王划定天下疆界,对于阡陌的走向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今您却要我们齐国将田垄全部改为东西向,这完全就是为了利于您的战车出入,而不顾土地是否适宜,这恐怕有违先王遗命吧。违反先王之命是为不义,如此又如何做诸侯领袖?”
宾媚人接着又说,“您如果不答应讲和,我们国君嘱咐我的时候,还有另外几句话。他说,'您率领晋侯的军队驾临敝国,我国军事力量很单薄,根本不足以对抗你们。因为晋君之威,我国战败了,如果您能给予恩惠,不灭掉我国,那么我们还能继续友好关系,我也不会吝啬祖先流传袭来的器物和土地。
您若是不答应,那我们就只好收集残兵,和你们背城一战,我国就是有幸战胜,也当依从于晋;若是不幸而败,还敢不听从晋命吗?’”
当时,鲁、卫两国主将也都劝说郤克,“齐国怨恨的是我们,你若不同意,齐国就会更加仇视我们。你对他们何必苛求呢?你得到了国宝,我们既收复了土地,又解除了危难,齐国认了输,我们也很光彩,这也就够了。”郤克闻言,这才同意了齐国的求和。

“背城借一”这个成语,形象地展现了在危急关头,依靠最后的力量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斗争的智慧,更展现了古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谋略。

02

一鸣惊人:楚庄王的隐忍与崛起

与“背城借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楚庄王的“一鸣惊人”。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庄王在位初期,三年不鸣,一旦有所作为就震惊四方。这个典故最早见于战国韩非的记载,讲述了楚庄王从隐忍到奋起的历史转折。

楚庄王即位后,三年不鸣,朝野上下都对他失去了信心。大臣们纷纷劝谏,希望他能有所作为。然而,楚庄王却以一只大鸟自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后来成为了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

楚庄王的这句话,展现了他深沉的智慧和远大的抱负。他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束缚,而是选择了隐忍和等待。最终,他在关键时刻一举平定了国内的叛乱,稳固了政权,使楚国重新成为中原霸主。

03

灭烛绝缨:楚庄王的仁德与智慧

除了“一鸣惊人”,楚庄王的另一则成语故事“灭烛绝缨”也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仁德。据《说苑》和《韩诗外传》记载,楚庄王在一次夜宴上,为了维护臣子的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面子,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危机。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烛灭,有一人引美人手,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遂败晋军,楚得以强,此有阴德者必有阳报也。

楚庄王的这种宽宏大度,不仅赢得了臣子的忠诚,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智慧。他懂得在关键时刻隐藏真相,保护臣子的尊严,从而赢得了人心。这种智慧和仁德,正是楚国能够称霸中原的重要原因。

04

成语里的中国智慧

“背城借一”、“一鸣惊人”、“灭烛绝缨”,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从郤克的坚韧不拔,到楚庄王的隐忍与仁德,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坚持不懈,要有远大的抱负和深沉的智慧,同时也要懂得宽宏大度,保护他人的尊严。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所蕴含的智慧,至今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些成语故事所传递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