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鸣和他的团队如何创造港珠澳大桥奇迹?
林鸣和他的团队如何创造港珠澳大桥奇迹?
2018年10月24日,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全长55公里的跨海大桥,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通道,更是一座凝聚了中国工程师智慧与汗水的超级工程。从设计之初就面临重重挑战,到最终攻克无数世界级难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历程堪称一部中国基建的奋斗史。
从零到领先: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条件极为苛刻:桥位区地质复杂、回淤量大,海底隧道需要在近50米水下实现高精度对接。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总工程师林鸣带领团队毅然决定走自主创新之路。
在海底隧道建设中,团队首创了深埋沉管隧道半刚性结构设计理论及结构体系,解决了深埋、大回淤等技术难题。为了实现8万吨级巨型管节的精准对接,他们发明了可逆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及安装方法,创造了2.6毫米的世界级对接精度纪录。
在外海人工岛施工中,团队首创了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方法,将成岛时间从3年缩短至7个月。这一创新不仅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还有效降低了施工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攻坚克难:在挑战中创造奇迹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资金问题一度成为项目推进的最大障碍。在没有核心技术、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林鸣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通过自主创新和艰苦奋斗,最终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为了确保大桥的使用寿命达到120年,团队针对高温、高湿、高盐的严酷腐蚀环境,提出了超百年耐久性设计方法。他们研发了海上大型隔减震结构全寿命控制技术,提出了适用于海洋环境条件的天然橡胶、高阻尼橡胶和摩擦摆隔震支座性能劣化规律模型。
在施工过程中,团队还研发了新型浇注式钢桥面铺装沥青混合料,实现了钢桥面铺装规模化生产,使施工效率提高2至3倍,铺装疲劳性能提高3倍以上。这些创新不仅确保了工程的质量,也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基建的新篇章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这座大桥不仅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跨海集群工程,更是在设计和施工中取得了1000多项专利,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团队建立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精准化”的外海集群工程工业化建造技术与装备链,引领跨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换代。他们创建了8万吨级巨型沉管浮运安装成套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沉管工厂法预制技术,创造了“1年安装10节”的中国速度。
港珠澳大桥的成功通车,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它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典范,更是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大桥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度合作,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语:一座桥,一种精神
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展现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毅力,更体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这座大桥不仅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交通要道,更是一座凝聚了中国建设者心血与汗水的丰碑,见证了中国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跨越。
正如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李斌所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离不开每一位参与者的汗水浇筑,既是肯定,也是鞭策。”这座大桥不仅是中国基建实力的象征,更是一座承载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标志性建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程师的卓越能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