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江西鄱阳湖保护区:用“新”守护鄱阳湖70万只越冬候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江西鄱阳湖保护区:用“新”守护鄱阳湖70万只越冬候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_p/2024/07/03/content_173431.html

江西省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每年吸引着70万只候鸟来此栖息越冬。从20世纪80年代发现100余只白鹤至今,鄱阳湖保护区通过科技创新、生态修复、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努力,不仅成功保护了白鹤等珍稀物种,还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江西省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每年吸引着70万只候鸟来此栖息越冬。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福章先生、丁文宁先生带领的科考队在鄱阳湖大湖池发现100余只白鹤,轰动全球,让这一濒危物种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江西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省级)应运而生,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肩负起以复兴白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种群、推动鄱阳湖生态繁荣的重大使命。

科技赋能 打造湖区智慧管護新模式

在鄱阳湖大湖深处,新兴技术与湿地保护的深度融合,正悄然改变着湿地保护的方式。过去,保护区工作人员巡护靠走、执法靠吼,面临巡护范围有限、监测误差大的难题。然而,AI识别、无人机自动巡护、5G网络的加入,不断重塑着湿地候鸟保护格局,推动着保护区建设迈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未来。


鄱阳湖保护区内工作人员使用智慧管理平台查看湖区越冬候鸟动态

2023年,鄱阳湖迎来了一位“大管家”——智慧管理平台。它串联了前端探头、监测仪和无人机等设备,整合有效资源,实现智慧预警、智慧巡护、智慧监测、智慧分析、智慧推演五大功能。如今,保护区的新成员周钰玲已经熟练掌握了智慧管理平台的使用,只需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能通过远程探头实时查看湖区动态。今年3月初,周钰玲通过视频监控发现一只幼年白鹤被困在大汊湖东洲头草洲上,无法自由飞翔,于是迅速启动基层站采取紧急救助措施,最终这只白鹤得以成功脱险。


鄱阳湖保护区的塔监控中心

生境改造 探索湿地生态修復新路徑

保护区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依据不同鸟类的习性和地形特点,通过挖掘沟塘、堆建坡滩、填平缺口、种植植被以及加强水系连通等一系列措施,设计了多样化的鸟类生境。

为解决候鸟食源、恢复湖区植被,2023年4月,保护区与国际鹤类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北秀湖植物园联合开展了鄱阳湖鹤类食源性水生植物种源培育及物种恢复工作。现场采样结果表明,刺苦草的冬芽数量已达到每平方米850颗,相较于栽种初期的每平方米9颗,扩大到90余倍,取得了可喜成果。

國際攜手 達成候鳥遷飛通道保護新合作

每年,全球数以亿计的候鸟在相隔万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目前,全球共有9条主要的候鸟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是其中最繁忙的一条。鄱阳湖,在1060块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关键栖息地评估中,评分第一、贡献第一、重要性第一,承载着守候候鸟迁飞的重要使命。


鄱阳湖保护区内开展冬季鸟类监测

在2021年第二届国际观鸟周活动中,鄱阳湖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双方在白鹤越冬地和繁殖地的首次跨国合作,进行了多次线上线下的交流,收获了白鹤在西伯利亚冰冻苔原的生活史、小鹤野外孵化视频等珍贵研究材料。在2023年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期间,保护区在中俄候鸟保护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签署了中俄、中蒙保护区白鹤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发布了白鹤保护联合宣言。

此外,保护区还与吉林莫莫格、内蒙古科尔沁、吉林向海、南矶湿地等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签订了《白鹤迁徙路线联袂保护区合作协议》,以扫除白鹤迁飞沿线保护协作“盲区”,实现了以“生态接力”打造白鹤保护的“万里走廊”。

添绿增金 繪就生態和諧新畫卷

昔日,鄱阳湖畔的村民依水而居,捕鱼为生。面对乡亲们的生计挑战,渔民出身的张海平决心带领大家走出一条新的致富道路。在FAO-GEF江西湿地项目的支持下,保护区助力张海平与108户村民联合成立了裕农蓝莓专业合作社。其中,87户村民在蓝莓基地拥有7棵蓝莓树,蓝莓的收成完全归他们所有。到了2023年,每户每年通过蓝莓种植增加了约1000元的收入。此外,合作社成员在蓝莓基地打工,每天还能获得120至150元的额外收入。在保护区的推动下,裕农蓝莓专业合作社不仅关注经济效益,更致力于生态保护,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和候鸟保护巡护工作。


鄱阳湖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开展候鸟巡护监测

张海平只是鄱阳湖畔众多转型渔民的一个缩影。在FAO-GEF江西湿地项目支持下,保护区依托沿湖11个基层站点,丰富湖区绿色经济业态,推动生态友好型经济发展。通过与庐山市沙湖山管理处共同在沙湖山实施生态旅游营地示范项目,打造露营度假基地,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惠及村民60余人,年人均收入增加2万余元;支持吴城镇丁山村、三角乡永丰村开展生态垂钓、草莓基地种植等特色项目,共解决就业岗位100余个,保障就业家庭80余户,带动农民增收近200万元;支持开展马影湖“摄影+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带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投入帮扶资金50余万元;通过聘请湖区禁捕退捕渔民加入巡护队伍,每年对他们进行签约、考评,扩充了渔民上岸后的就业岗位,保障再就业家庭达到220余户。

40多年来,一代代保护区的守护者初心不改、坚守奉献,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白鹤从最初发现的100余只壮大到如今的5000余只,保护区鸟种记录由310种增长到387种,高等植物记录由476种增长到602种,实现了鄱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向优的显著成绩。

(本文原文来自香港中大网,记者郭美勤、候雨琪、刘芳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