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新疗法:慢性肾病患者的福音
艾灸新疗法:慢性肾病患者的福音
最新临床研究证实,艾灸联合西药治疗肾病效果显著。一项发表在《中华全科医学》的研究显示,艾灸疗法在治疗尿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研究选取72例患者,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艾灸组在基础治疗上辅以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穴。结果显示,艾灸组在炎症因子水平、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良好。
艾灸,简称灸疗或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点燃后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医学入门灸法》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明确说明了艾灸的温阳作用。
对于各种肾脏疾病,艾灸治疗可起到温补肾阳、消除炎症、恢复肾脏固有细胞功能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缓解肾病病情。艾灸补充阳气,扶正祛邪,补益强身,能激活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能使人阳气足、精血充、扶正祛邪、固本强身。
艾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的起祖式疗法,早在春秋时期既已引入医学。故《庄子》有记载:“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也记录:“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临床中艾灸对肾病的作用与研究
艾灸对于影响肌酐、尿素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白蛋白及24h 尿蛋白方面,艾灸联合西药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明显改善。肾病脾肾阳虚型水肿病人在西药基础上采用艾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其中医症候,减轻水肿。如果症状明显、水肿严重,可依据不同的中医辨证、水肿部位和程度以及其他症状来增减配穴、调整时间,以便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艾灸不仅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回阳救逆的作用。而且艾灸能改善肾功能、影响细胞因子表达、提高免疫力、减轻水肿、减少感染、调理胃肠功能及临床症状等作用。所以慢性肾脏病患者在其他药物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上艾灸来提高慢性肾病患者的免疫力,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可以治疗透析患者的睡眠障碍。有研究显示:艾灸可以改善失眠症状与睡眠障碍,显著提升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复发率明显降低,还可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和缓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睡眠障碍患者行艾灸联合耳穴压豆干预,可使患者睡眠与生活质量充分改善。
艾灸治疗肾病的具体应用
- 穴位选择
-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助于肾脏健康。
-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有助于温补肾阳。
- 腰阳关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助于缓解腰背疼痛。
- 神阙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中央,有助于温阳益气。
- 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有助于补益固脱。
-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有助于补肾固精。
- 太溪穴:位于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有助于滋阴益肾。
- 筑宾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上5寸,有助于排除体内毒素。
-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 使用温和灸法,避免烫伤。
- 施灸部位不宜过热,以防损伤皮肤。
- 孕妇、儿童及老年人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艾灸。
- 艾灸过程中及艾灸后不能受风寒(不能吹空调,不能吹风),尤其注意颈部、腰部、腹部、脚部的保暖。
- 艾灸后一个小时内不要洗澡,不用冷水洗手,不喝冷饮,不吃冷的食物,包括水果。
- 艾灸时不能空腹,也不能过饱,饭后半小时为佳。
- 艾灸后局部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
- 艾灸后宜适当饮温水。
- 艾灸时间尽量不超过90分钟,老人和小孩最好在45分钟以内。
专家观点:艾灸是辅助治疗手段
王辉教授强调,艾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在进行艾灸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确保安全和有效性。患者也不能太过依赖艾灸的治疗效果,要结合其他治疗方式,达到规范综合治疗的目的。
艾灸治疗肾病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调理和个性化治疗的特点。它通过温补肾阳、消除炎症、恢复肾脏功能等方式,有效缓解肾病病情。同时,艾灸还能改善透析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艾灸也有其局限性,如治疗效果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需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等。
总之,艾灸治疗肾病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辅助治疗方法。它不仅能够改善肾病相关指标,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患者在尝试艾灸治疗时,应保持理性态度,将其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实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