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炒饭:从隋炀帝的御膳到世界美食
扬州炒饭:从隋炀帝的御膳到世界美食
“扬州炒饭”这道流传千年的美食,最早可追溯至隋朝。相传,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曾多次巡幸江都(今扬州),随行的御厨中有一位名叫杨素的越国公,他创制了一道名为“碎金饭”的御膳,深受炀帝喜爱。这道“碎金饭”以蛋黄包裹米饭,色泽金黄,粒粒分明,宛如碎金,因此得名。炀帝对这道菜情有独钟,每次巡幸江都时必点此菜。
隋炀帝的频繁巡幸,不仅带来了政治上的影响,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随着炀帝的船队一次次停靠在扬州,这道原本只在宫廷中出现的“碎金饭”也逐渐传入民间。扬州的厨师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扬州炒饭。
到了清嘉庆年间,扬州炒饭迎来了又一次重要的发展。时任扬州太守的伊秉绶,借鉴了当地“面有浇头”的做法,在传统的葱油蛋炒饭中加入了虾仁和叉烧,使得这道菜的口感和层次更加丰富。改良后的扬州炒饭很快在扬州的士绅、盐商家中流行开来,并逐渐传播到酒楼饭店,成为一道广受欢迎的美食。
扬州炒饭之所以能够成为淮扬菜系中的经典,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选料讲究密不可分。正宗的扬州炒饭选用泰国香米,这种米粒粒分明,口感软硬适中,是制作炒饭的理想选择。鸡蛋则必须是草鸡蛋,因为其蛋黄更为浓郁,能够为炒饭增添独特的香气。此外,火腿要选用陈年火腿中的净瘦肉,虾仁则需现剥湖虾仁,花菇更是不能用普通的香菇替代。
在制作过程中,厨师需要将所有食材清洗干净并切成丁,同时准备好清鸡汤。炒制时,先将蛋液倒入锅中炒散,再加入米饭翻炒。随后,分三次加入葱花和什锦料,每次都要炒干水分,让米饭充分吸收鲜味。这种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扬州炒饭不仅粒粒分明,更兼具了多种食材的鲜美。
2015年,扬州市质监局发布了“扬州炒饭”的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了这道菜的制作工艺和用料。标准中规定,扬州炒饭的形态应为“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透亮”,配料则需包括3-4个鸡蛋,以及海参、鸡腿肉、火腿肉、干贝、虾仁等8种配料。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体现了扬州炒饭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彰显了其作为淮扬菜系代表的地位。
如今,扬州炒饭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中餐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它不仅在国内外的中餐馆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在2005年入选联合国“环球300种米饭食谱”之首,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从隋炀帝时期的宫廷御膳,到如今享誉全球的美食,扬州炒饭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展现了中华美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