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上扬:疫情下的中日经贸新机遇
逆势上扬:疫情下的中日经贸新机遇
2020年,在全球贸易因疫情陷入低迷之际,中日贸易却逆势上扬,全年货物贸易额达到3049.5亿美元,日本对华出口更是同比增长4.9%。这一亮眼成绩背后,折射出中日经贸关系的强劲韧性,也为两国在后疫情时代的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新能源汽车:中日合作新蓝海
在中日经贸合作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成为一抹亮色。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署名文章指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平均售价超过3.1万欧元,高于中国国内售价。这一数据有力回击了所谓“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的论调。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源于市场竞争形成的比较优势。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企业对研发创新的巨大投入,共同塑造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2023年,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平均为75%左右,与美国相当,且中国汽车外销比仅为15.9%,远低于德国的75.6%和日本的51.6%。
中日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正不断深化。丰田与腾讯、日产与东风、本田与华为分别就生产新能源汽车确定战略合作关系。日本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也展现出开放态度,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日本市场表现亮眼。
中日示范区:合作新平台
为推动中日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中日示范区积极对接日本企业,探索新的合作机遇。日本电源开发株式会社(JPOWER)作为日本电力开发领域TOP3企业,正积极寻求在华业务拓展。双方已就新能源领域合作展开深入探讨,并计划推进日本电源开发株式会社中国分公司落户中日示范区。
京瓷株式会社也计划在京设立“京瓷创新中心”,拟引入日本汽车、通讯、医药领域先进技术来华发展。这些合作项目不仅体现了中日企业在新能源等领域的互补性,也为两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中日经贸合作展现出强劲势头,但也面临一些挑战。美国新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对中日贸易产生影响。特朗普在竞选中提出将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60%的关税,并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这些政策如果实施,可能会对中日经贸关系带来一定冲击。
然而,从长远来看,中日经贸合作的基础依然稳固。两国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紧密相连,特别是在节能环保领域,合作空间广阔。正如吴江浩大使所言:“中日开展新能源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面对全球绿色转型的机遇,中日两国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深化合作,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全球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结语
疫情下的中日经贸合作逆势增长,展现了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和合作潜力。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中日企业正携手共进,为两国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日经贸关系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正如一位日本企业家所说:“中国市场太大了,我们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