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丧失:下一个灭绝危机?
生物多样性丧失:下一个灭绝危机?
2024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过去50年间(1970-2020),全球监测的5,495个野生物种近35,000个种群的数 量平均下降了73%。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丧失,更警示我们,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丧失: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危机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土地和海洋开发、生物直接利用、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根据IPBES(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的评估,人类活动已严重改变约75%的陆地和66%的海洋环境,威胁约25%的受评估动植物物种生存,超过40%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三分之二的海洋生态系统处于危险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丧失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相互关联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扮演着独特角色,一旦某个环节受损,整个系统都可能面临崩溃的风险。例如,森林砍伐不仅减少了动物栖息地,还影响了碳循环,加剧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结构,形成恶性循环。
全球行动:为地球生态按下暂停键
面对这一全球性危机,国际社会正在积极行动。2022年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设定了2030年前保护和恢复至少30%陆地、水域、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目标,并推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定期监测和披露其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各国也在制定相应政策。欧盟通过《自然恢复法》推进生态系统恢复;英国强调生物多样性净增益,要求新项目确保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美国则通过各州制定特定保护法规,形成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中国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智慧
作为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数据显示,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全国2015—2020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表明,中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并不断优化,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到43%以上,首次超过低差等级比例。
中国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重要生态区域纳入严格保护范围。同时,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例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虎豹数量显著增加,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三江源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到约30万只。
此外,中国还在积极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计划到203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
未来展望:携手共筑地球生命共同体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正如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报告中所强调的,未来五年将是决定地球生命命运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与各国一道,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家园才能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