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下的生态旅游与先进制造业双引擎
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下的生态旅游与先进制造业双引擎
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型自然遗产。作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城市,盐城不仅拥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更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盐城正以“生态旅游+先进制造”双引擎驱动,加速崛起为区域发展新高地。
生态旅游:打造长三角“后花园”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拥有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是大自然赋予这座城市的独特财富。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黄海湿地。这片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鸻鹬类重要的停歇地,每年吸引近百万只候鸟在此栖息。2019年7月,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也是江苏唯一的自然遗产。
作为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盐城每年冬季都会迎来约60%的野生丹顶鹤种群。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位于盐城市亭湖区,占地约4000公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可以在这里近距离观察丹顶鹤,了解其生活习性,还可以参观丹顶鹤博物馆,深入了解这些美丽生灵的奥秘。
除了湿地资源,盐城还是中国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约78000公顷,生活着近7000头麋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优越,不仅为麋鹿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也成为了多种珍稀鸟类的天堂。
东台条子泥湿地则是另一处世界级生态瑰宝。这里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季节,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停歇、觅食,其中包括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物种。
这些独特的生态资源,使得盐城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后花园”。202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8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6.6亿元,其中九成游客来自长三角地区。
先进制造: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盐城也在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盐城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2家,展现了强劲的科技创新实力。
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盐城已形成多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光伏产业是盐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光伏集群已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盐城经开区,江苏海博瑞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了智能化生产,生产效率位居行业前列。
油气钻采装备产业也是盐城的特色产业。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并被纳入长三角国创中心体系。该中心聚焦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盐城实施了“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实施数智化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在东台经济开发区,江苏展志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从上下料到制造入库的全自动生产,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融入长三角: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
作为江苏苏北唯一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的城市,盐城正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发展大局。2020年12月,盐通高铁通车,盐城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为区域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产业合作方面,盐城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园区14家,实现县域全覆盖。其中,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由上海市政府和江苏省政府共同设立,是上海市唯一市级层面与外地合作共建的开发区。目前,该园区已落户正泰新能源、泓顺硅基半导体材料等一批重点企业。
科技创新是盐城融入长三角的重要抓手。盐城在长三角地区布局了多个“科创飞地”,包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创新中心。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也被纳入长三角国创中心体系,为盐城的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民生合作方面,盐城与长三角地区的医疗合作日益紧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苏北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已在大丰正式运营,实现与上海的医疗资源共享。同时,盐城还与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盐城每年向上海等地供应大量优质农产品。据统计,盐城农副产品供应占上海市场的10%以上,2023年盐城农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销售额超过350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盐城正以生态旅游和先进制造双引擎驱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座兼具自然之美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