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助你科学备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助你科学备孕

引用
澎湃
7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982724
2.
http://paper.people.com.cn/mszk/pc/content/202412/26/content_30050387.html
3.
https://www.nfnews.com/content/Wyj1Bkxko0.html
4.
https://www.daangene.com/news/index146.html
5.
https://lceh.whuhzzs.com/article/doi/10.13201/j.issn.2096-7993.2024.01.002?viewType=HTML
6.
https://web.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325616
7.
https://www.dazd.cn/home/news/detail.html?id=1734

我国听力障碍人群数量近3000万,其中7岁以下的聋哑儿童高达80万,每年新增聋儿3万余人。更令人惊讶的是,约80%的听力障碍儿童都是由听力正常的夫妇生育的。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遗传性耳聋已成为我国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然而,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我们完全有能力预防和控制这一问题。其中,基因检测作为预防遗传性耳聋的关键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1

遗传性耳聋: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遗传变异导致的听力障碍,它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在后天逐渐显现。研究表明,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1%~3.47%,其中遗传因素导致的比例高达50%~60%。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听力正常人群中,每100个人中就有5~6个人是耳聋突变基因的携带者。

遗传性耳聋的遗传方式多样,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线粒体遗传等。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父母双方可能都是听力正常的基因携带者,但他们的子女有25%的概率患病。

02

基因检测:预防遗传性耳聋的关键

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和遗传风险,基因检测成为预防遗传性耳聋的重要手段。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超过120个与耳聋相关的基因,其中最常见的包括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和GJB3等。

  • GJB2基因:导致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致聋基因,约占耳聋患者的21%。
  • SLC26A4基因: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相关,患者可能因头部撞击、感冒等诱因导致听力急剧下降。
  • 线粒体12SrRNA基因:与药物性耳聋相关,携带者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后可能导致“一针致聋”。
  • GJB3基因:导致后天性高频听力受损,可与GJB2基因形成“双基因致聋”。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及早发现这些致病基因,为家庭提供科学的生育指导。例如,如果一对夫妇都是某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他们可以选择通过胚胎移植前诊断(PGD)等辅助生殖技术,筛选不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进行移植,从而避免生育聋儿。

03

科学备孕:降低遗传性耳聋风险

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家庭,以下建议有助于降低遗传性耳聋的风险:

  1. 婚前或孕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特别是有耳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明确耳聋基因携带情况。
  2. 接受遗传咨询:如果检测出携带致病基因,应咨询专业医生,了解生育风险和预防措施。
  3.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即使听力筛查正常,也建议进行基因筛查,以发现潜在的药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耳聋。例如,GJB2基因的某些突变位点具有外显率不全的特点,可能在部分听力正常人群中也有携带。因此,定期进行听力监测,遵医嘱进行干预和治疗,可以有效延缓或避免听力下降。

04

关爱与支持:构建包容性社会

除了通过基因检测预防遗传性耳聋,我们还应该给予耳聋群体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这包括:

  • 提供优质的特殊教育资源,帮助听障儿童发展语言能力
  • 在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设施,如字幕和手语服务
  • 消除对听障人士的歧视,为他们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
  •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对遗传性耳聋的认识和理解

遗传性耳聋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手段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降低其发病率,帮助听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让我们携手行动,为每一个生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