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机技术新突破:从“攻击-11”看军事科技发展
中国无人机技术新突破:从“攻击-11”看军事科技发展
2024年8月,一张疑似“攻击-11”无人机的飞行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是自2019年国庆阅兵首次公开亮相后,这款国产新型军用无人机的飞行照片首次曝光。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该机已经去除了试飞阶段的空速管,显示出其已经列装中国空军并形成初步作战能力。
“攻击-11”无人机由中航工业集团下属洪都飞机航空工业公司研制,采用了具备优良隐身能力的全无尾飞翼气动布局。其机长12.2米,机高2.7米,翼展14.4米,最大起飞重量达20.215吨。该机装备有一台不带加力的涡扇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约为0.8马赫,最大航程4000公里。
作为一款察打一体无人机,“攻击-11”无人机的内置弹舱可携带多种精确打击弹药,包括8枚滑翔增程型小直径卫星制导炸弹或2枚常规尺寸的滑翔增程型卫星制导炸弹。同时,该机还具备先进的飞控和航电系统,能够在高威胁和强对抗环境下执行情报、监视与侦察(ISR)以及精确打击任务。
“攻击-11”无人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事实上,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早已走在世界前列。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在无人机技术领域持续领跑。
西北工业大学不仅开创了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了我国第一个无人机系统、技术、生产线的全方位出口,还建有我国高校唯一的无人机专业化飞行试验测试基地。在国庆60周年、建军90周年阅兵中,全部无人机方队均由该校自主研制生产;在国庆70周年阅兵中,该校无人机再次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2024年,全球军事技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无人化趋势。在多个战场,无人装备已成为攻坚主力。据统计,仅在俄乌冲突中,双方就投入了数十型、数以万计的无人机,用于执行持久监视侦察、定点清除、自杀式攻击等任务。
面对无人装备的强势来袭,各国军队也开始加强反制技术的研发突破。例如,俄罗斯研制出“马利克”声学探测器,通过将采集到的无人机飞行声音与数据库实时联网比对,进而识别并发出预警。美国则测试了“牛蛙”人工智能机枪系统,该系统可安装在卡车上,锁定小型无人机后,仅需几枪就能击落目标。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有人/无人侦察平台+情报云+智能便携情报终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战场,侦察情报系统运行模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美国空军在2024财年预算中,申请近5000万美元用以启动“毒液”项目,旨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飞机上,使飞机获得自主飞行能力。
随着军事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发展,电源在军事能源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为实现战场电源的持久高效供应,各国在军用电源领域争相发力,从多个环节寻求技术突破。例如,德国与加拿大的两家科技公司共同开发针对无人机的无线充电系统,该技术可使无人机拥有自动充电的能力,进一步减少对人工操作的依赖。
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具体型号的突破上,更体现在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技术创新的持续领跑。从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成果,到“攻击-11”无人机的实战应用,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强军”的战略理念。
未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中国作为无人机技术的领跑者,必将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