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沧桑巨变
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沧桑巨变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体量和丰富的馆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作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这里不仅收藏着143万件珍贵文物,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百年沧桑:从历史博物馆到文化殿堂
国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随后的百年历程中,它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扩建,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
2007年至2011年,国博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改扩建工程,这是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造。工程完成后,国博的建筑面积从原来的6.5万平方米扩大到近2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这一壮举不仅提升了展览条件,更为国博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览亮点: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走进国博,就如同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是国博的两大支柱展览,分别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在“古代中国”展厅,一件件珍贵文物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石锤、石砧将我们带回到4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上精美的日月纹图案,展现了史前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饺子和点心,则见证了各民族的往来互动。
“复兴之路”展览则以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为主线,展示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不懈奋斗。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看到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
除了常设展览,国博还定期举办国内外文化交流展。2024年11月开幕的“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特展,展出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的279件(套)珍贵文物,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公元前1世纪,展现了古希腊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多元创造。
创新发展:让文物“活”起来
为了让文物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国博在文创产品开发和教育活动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凤冠冰箱贴”,自2024年推出以来已销售超过53万件,成为国博近20年来的“销冠”。这款文创产品不仅销量惊人,更带动了观众对文物本身的关注,许多观众手持冰箱贴与展厅内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凤冠合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此外,国博还推出了各类研学课程和专家讲解服务,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了涵盖“古代中国·通史”与“古代中国·通识”两个系列的20门课程。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底,国博讲解员累计服务观众约35万人次,专家讲解团队则举办了10期97场次的专题讲解。
未来展望:文化传承的新使命
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和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国博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国博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通过创新的展览形式和丰富的教育活动,让更多观众在这里读懂中国,体悟历史。
正如国博馆长所说:“为国护史、为国藏史、为国弘史是国家博物馆的重要使命。”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殿堂,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创新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