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教你如何避开高利贷陷阱
民法典教你如何避开高利贷陷阱
近年来,高利贷问题屡见不鲜,不仅给借款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根据最新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不得高于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上海金融法院通过适用民法典二审审结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表明,贷款机构有义务明确披露实际利率,并以显著方式提示借款人注意。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并防范高利贷风险。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合理规划财务,是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的关键措施。
民法典如何规制高利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这一条款为打击高利贷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具体来说,民法典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借款利率进行了规制:
利率上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超过这一标准的利息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砍头息”禁止:民法典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如果贷款人预先扣除利息,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无息推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即使约定了利息,如果约定不明确,且双方无法达成补充协议,自然人之间的借款也视为没有利息。
金融机构借贷利率有何限制?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虽然不适用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规定,但同样存在利率限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贷款人同时主张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和其他费用过高,显著背离实际损失为由,请求对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调减的,应予支持。
这一规定意味着,金融机构也不能通过各种名目变相收取高额利息。如果合同中约定的利率和各种费用加起来超过年利率24%,借款人有权请求法院予以调减。
如何识别和防范高利贷?
警惕高息诱惑:任何承诺超高利率的投资或贷款都可能存在风险。如果一个借贷产品承诺的利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一定要提高警惕。
仔细阅读合同:签订借款合同时,要特别注意利率、还款方式、违约金等关键条款。对于模糊不清或显失公平的条款,要坚决说不。
选择正规机构:尽量选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网贷平台等,要谨慎对待,充分了解其资质和口碑。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对于要求提供过多个人信息的借贷机构,要保持警惕。
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避免盲目借贷。如果确实需要借款,要合理规划还款能力,不要超出自身承受范围。
实际案例:如何运用民法典维权?
以马某与海南某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借款纠纷为例。马某借款6000元,年利率10%,但合同中还约定了高额的逾期还款违约金(逾期年利率达36%)。法院最终判决,将逾期利率调整至24%,体现了对过高利率的限制。
这一案例说明,即使在合同中约定了高利率和违约金,借款人也可以依据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请求法院对超过法定上限的部分予以调减。
高利贷不仅给借款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根据最新的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不得高于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上海金融法院通过适用民法典二审审结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表明,贷款机构有义务明确披露实际利率,并以显著方式提示借款人注意。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并防范高利贷风险。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合理规划财务,是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