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数字生命的伦理争议:赛博复活是福还是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数字生命的伦理争议:赛博复活是福还是祸?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65125536_121426544
2.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40322/herald/6e2ab1963d8f051f97a92363b750c3a4.html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63812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UAKLVSI05118MGD.html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04A00R3V00
6.
https://www.sohu.com/a/763736772_121627717
7.
https://www.woshipm.com/share/6019322.html
8.
https://www.sohu.com/a/769120525_120952561
9.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6458614e4b01a918555c428.html
10.
https://zqb.cyol.com/html/2024-04/15/nw.D110000zgqnb_20240415_3-08.htm
11.
https://finance.sina.cn/2024-03-13/detail-inancqsu2031465.d.html

近日,著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技术“复活”了已经去世的女儿,惹得全网热议。因病去世了几年的女儿忽然获得了“数字生命”,鲜活的存在于电脑里,她不仅可以唱歌,还能与家人进行对话。这样的状况与《流浪地球2》中的情景几乎毫无二致。也正因此,这条新闻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从情感层面,都给了大家极大的触动。

01

技术揭秘:数字生命的诞生

“数字生命”和“赛博复活”技术,本质上是通过AI技术将人的形象、声音、思想用数字化的形式保留下来,让人的生命以虚拟形式存在。借助数字人克隆加上大语言模型能力,这样的虚拟生命可以实现和真人视频聊天一样的效果。

要实现当前技术能达到的最完美效果,需要文本(生前写的文章与聊天记录)、音频(说话的干声)、视频(尽量动作多一些的干净一点的录屏)等多种数据。“要实现当前技术能达到的最完美效果,需要文本(生前写的文章与聊天记录)、音频(说话的干声)、视频(尽量动作多一些的干净一点的录屏)等多种数据。”AI领域公众号“数字生命卡兹克”主理人卡兹克撰文表示。数据量丰俭由人,多多益善。在其他方面技术支持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投喂”的数据越多,还原度就越高

在卡兹克的案例中,他提到,90秒的语音数据,借助当下市场上的大模型产品已经可以实现声音的简单“克隆”。有网友用聊天机器人网站Character.AI生成创作,则需要提供几千词的简要描述、详细描述,设计任务背景、设计对话生成一个聊天机器人。而硅基智能与全网1200万粉丝的科技博主严伯钧合作,联手打造全球首个AI化KOL,除了人物外形的1:1克隆,还将他以往发布的1400多条科普视频、100多万字的语料投喂给AI模型进行训练。“训练成果基本可以实现严伯钧本人形象和思想的全面AI化。”据硅基智能团队表示。

02

伦理争议: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博弈

然而,这项技术也引发了广泛的伦理争议。支持者认为,利用AI技术“复活”逝去的故人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之情。然而,也有反对者指出,尽管AI技术能够模拟逝者的外貌和声音,但它无法复制逝者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如果这类纪念行为没有得到逝者生前或者逝者亲属的同意,这种做法可能会侵犯逝者的人身权益。这种技术被滥用,可能会导致对逝者的不尊重,甚至有虚假宣传、误导公众的风险。

2024年3月,已故艺人乔任梁的父亲就对媒体表示不能接受网络上流传的“儿子被AI复活”的影像,并称是在揭其伤疤。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数字永生技术的应用首先应征得被“复活”的逝者家属的同意。除此之外,有人担心被复活的“人”被用于诈骗等不正当用途,有人认为向AI提供过多音视频文件会不可避免造成隐私泄露,也有人质疑通过AI复活的“人”能否代表死者本人,又是否被赋予了拒绝回答问题的权利。

03

技术局限:真正的“复活”仍遥不可及

虽然AI技术在模仿外貌和声音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真正的“复活”仍然遥不可及。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实现真正的“复活”。正如吴伍六所说,“这件事的本质就是要求AI当演员,去扮演一个人,如今的AI可以很好地去模仿一个人的相貌和声音,但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它无法模仿一个人的灵魂”。

04

展望未来:在技术进步与伦理边界之间寻找平衡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生命和赛博复活技术必将更加普及。但正如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毛波所说,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超出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认知与逻辑,用传统的伦理去限制其发展难度很大。当务之急应是顺应技术自身的规律性并大力发展、及早掌握,然后在如何正确应用这项技术方面加以限制。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这项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经过大量学习、训练、优化且反复迭代的生成式AI有望完全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从技术层面来看,如今摆在人工智能面前的已经是一个足够大的数据库,且指导芯片处理数据的算法也在不断更新中。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了驱动这些芯片、使其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力,需要配备大量的显卡进行长时间的训练,而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因此,解决算力问题将是未来包括数字永生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最大的技术挑战。”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毛波对记者说。对于数字永生引发的伦理争议,他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超出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认知与逻辑,用传统的伦理去限制其发展难度很大。当务之急应是顺应技术自身的规律性并大力发展、及早掌握,然后在如何正确应用这项技术方面加以限制。

尽管外界存在着担忧的声音,但孙凯对利用好数字永生技术依然充满信心。“在发展新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人工智能应用于服务人类、而非取代。因此,我们的每一个人工智能产品的背后都有人的协助与监管,以确保其对政策、道德、伦理的学习与理解是正确的。”他相信,随着技术探索的不断成熟以及行业政策的持续完善,未来,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数字分身,从而让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与红利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