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气候、农事与民俗的完美融合
秋分:气候、农事与民俗的完美融合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之间到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的到来,意味着秋季正式进入中期,气候特征也发生显著变化。
气候特征:凉爽与干燥的季节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 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直至冬至日达到白昼最短;
- 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 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农事活动:丰收与希望的季节
秋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各地根据气候特点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在北方地区,秋分标志着收获季节的到来。以黑龙江省为例,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一大省,2024年粮食作物实播面积达2.29亿亩,农作物总体长势良好,粮食丰收在望。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晾晾表示,虽然作物生长初期遇到低温、多雨、寡照的挑战,但后期热量充足,整体气象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在南方地区,秋分时节需重点关注湿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通过气象部门与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粮食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例如,在济宁兖州区,气象和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联盟”为良种繁育提供灾害预警,确保小麦良种产量和品质。青岛市气象局则与智慧乡村发展服务中心合作,将农业气象数据接入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农险气象技术服务。
民俗文化:传统与科学的交融
秋分不仅是自然节气,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祭月与中秋节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由于月宫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的传统。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竖鸡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为什么春分或秋分这天鸡蛋容易竖起来?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鸡蛋较容易竖立;也有人说,春分、秋分时节天气晴朗,人的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动作也利索,有利于“竖蛋”成功。
鸡蛋确实是可以竖立的,且并不仅限于春分、秋分时节。“竖蛋”成功的关键在蛋壳上面。鸡蛋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以及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三角形,那么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另外,最好选择生下四五天的鸡蛋,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最有利于“竖蛋”。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其他习俗
秋分时节还有其他一些有趣的习俗。例如,苏州有制作面雀的习俗,用糯米粉制成小鸟形状,原本是为了防止小鸟偷食稻谷,现在则成为餐桌上的特色点心。此外,古代还有投壶游戏,是宾主宴饮时盛行的娱乐活动,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礼仪。
秋分,作为自然节气与文化符号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气候特征的观察、农事活动的安排,还是民俗文化的传承,都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虽然时代在变迁,但秋分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和文化内涵,依然在当代社会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