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发布高温预警:科学防暑降温全攻略
中国气象局发布高温预警:科学防暑降温全攻略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高温预警,多地气温持续攀升,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已达39℃至42℃。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如何有效预防中暑并掌握急救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高温天气下的中暑预防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12时至16时的高温时段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穿防晒服、戴遮阳帽或使用防晒霜。
保持室内环境凉爽: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但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4℃,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夜间和清晨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温度。
合理饮食与补水: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含水量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瓜、黄瓜等。适量补充含盐清凉饮料或淡盐水,避免饮用高糖饮料。受热后不要快速冷却,避免大量饮用冷饮。
注意休息与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6-8小时),避免过度疲劳。户外作业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
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等中暑先兆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补充水分。如果症状持续,应及时就医。
中暑后的急救处理
中暑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轻度中暑:患者可能出现多汗、头晕、头痛、心慌、恶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小于38℃)。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帮助散热。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或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中度中暑:患者体温明显升高(38-40℃),可能出现面色潮红、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除采取轻度中暑的急救措施外,还需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在腋下、大腿根部放置冰袋。如果患者无法口服补水,应尽快建立静脉通路补充含钠液体。
重度中暑(热射病):这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患者体温通常超过40℃,可能伴有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 快速降温:使用冷水浸泡、冰帽、冰枕或冰袋进行物理降温。目标是在30分钟内将核心温度降至39℃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
- 补充液体:给予含钠液体补充,避免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
- 气道保护与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 控制抽搐:使用镇静药物控制抽搐,防止舌咬伤等意外伤害。
特殊人群的防护要点
孕妇、儿童、老年人:这类人群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保持室内凉爽,注意补充水分。老年人和儿童在高温天气下更容易脱水,应定时补充水分。
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高温天气下病情可能加重。应持续监测血压、血氧等指标,遵医嘱服药,避免剧烈活动。
户外作业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作业。工作时应穿戴透气防晒的装备,定时休息并补充含盐饮料。单位应配备防暑降温药品和监护设备。
其他高危人群:包括肥胖者、饮酒或服用影响体温调节药物的人群,也需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可能更加频繁。公众应提高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认识,掌握科学的防暑降温知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