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丨原来你是这样的“空泡蝶鞍”
健康科普丨原来你是这样的“空泡蝶鞍”
空泡蝶鞍是一种影像学上的发现,不是一种疾病。它可能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被偶然发现。即使发现自己有空泡蝶鞍也不用太过担心哦!
经常有患者做脑核磁时意外发现“空泡蝶鞍”或“部分空泡蝶鞍”,正常情况下,蝶鞍是颅中窝中央部的一个结构。它主要是由蝶骨体上面呈马鞍状的凹陷构成,因此被称为蝶鞍。蝶鞍中央有垂体窝,脑垂体就位于其中,在人体的内分泌等众多生理功能调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那么什么是空泡蝶鞍呢?空泡蝶鞍就是空泡蝶鞍综合征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继续往下看。
什么是空泡蝶鞍
空泡蝶鞍(Empty Sella)又称空蝶鞍,是指蛛网膜下腔疝入蝶鞍内,蝶鞍内进入脑脊液,导致垂体组织不同程度的受压、变扁平,甚至蝶鞍增大的情况。它是一种影像学上的发现,不是一种疾病。
空泡蝶鞍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原发性空泡蝶鞍通常没有明确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鞍膈发育不良有关,或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脑脊液进入蝶鞍。继发性空泡蝶鞍则通常与垂体疾病相关,如垂体腺瘤经过手术、放疗或自发坏死后,导致垂体积减小,脑脊液填充了原本由垂体占据的空间。
空泡蝶鞍的发现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在MRI检查中,空泡蝶鞍的典型表现为蝶鞍内充满与脑脊液信号一致的液体,垂体组织受压变薄,紧贴于鞍底,垂体柄居中,鞍底明显下陷。在CT检查中,可以发现蝶鞍扩大,鞍内低密度囊性占位,垂体受压变形,被充满与鞍上池同样低密度的脑脊液取代,增强扫描无强化。
空泡蝶鞍本身并不一定伴有临床症状,它可能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被偶然发现。所以即使发现自己有空泡蝶鞍也不用太过担心哦!
空泡蝶鞍综合征
空泡蝶鞍综合征(Empty Sella Syndrome)是一种临床诊断,指的是因鞍膈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下疝入鞍内,其中脑脊液填充,致蝶鞍扩大变形,垂体受压变扁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这种情况通常分为两类: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
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Primary Empty Sella Syndrome)通常没有明确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鞍膈发育不良或颅内压增高、鞍区的蛛网膜粘连、垂体增生肥大等因素有关。它多见于影像学检查中意外发现,患者可能无症状或有轻微的头痛、视力改变及激素异常等临床表现。
继发性
继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Secondary Empty Sella Syndrome)常继发于鞍区病变,如鞍内或鞍旁肿瘤经药物放疗或手术后发生,这种情况下,蝶鞍区域的手术或放射治疗可能导致垂体体积减小,从而使蝶鞍内充满脑脊液。也可有垂体瘤自发变性坏死致鞍旁粘连或引起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引起。此外垂体瘤或颅咽管瘤囊性病变并破裂后与蛛网膜下腔交通可导致空泡蝶鞍综合征。
表现
空泡蝶鞍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以非常多样,包括头痛、视力障碍、高血压、肥胖、闭经、泌乳、性功能减退、良性颅内压增高等。部分患者可有脑脊液鼻漏,少数可能伴有垂体功能低下,表现为轻度性腺和甲状腺功能减退,高泌乳素血症。偶有下丘脑综合征。
治疗与诊断
诊断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蝶鞍区域的情况。
治疗方面,空泡蝶鞍综合征的患者应有神经外科、影像科、内分泌科等相关学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进行诊断,定期评估和随访。如果患者没有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存在头痛、视野视力障碍、激素缺乏或过量,可能需要个体化治疗,包括激素替代治疗或手术治疗。
空泡蝶鞍综合征的预后通常良好,尤其是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症状轻,进展缓慢病情较稳定。继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的症状可能较重,因同时有原发病变,故经过较复杂。
总的来说,空泡蝶鞍是一个影像学诊断,而空泡蝶鞍综合征则是指伴有临床症状的空泡蝶鞍。两者在临床上的处理方式可能不同,取决于是否伴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本文原文来自濮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