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老设备:未来的养老神器?
智能养老设备:未来的养老神器?
人口老龄化加剧,智能养老设备迎来发展机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4%。预计到205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4.2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2.9%—37.6%。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传统的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智能养老设备应运而生,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智能养老产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养老需求的增加与互联网技术的突破,智慧养老产业逐渐从概念设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智慧养老产业白皮书(2019)》统计,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从2014年的0.17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2万亿元。2022年,我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已达8.2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11万亿元,2050年将达到22万亿元。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布局,包括思创医惠、九安医疗、康泰医学、小米集团、鱼跃医疗、大华股份、萤石网络等上市公司纷纷入局。
创新技术驱动,智能养老设备功能日益完善
智能养老设备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例如,智能传感器可以监测老人的生活状态,机器人可以提供陪伴和护理,远程医疗系统可以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医疗服务。
全球智慧养老模式各具特色,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发的智能传感器项目,通过在老人家中安装多种传感器,无需使用摄像头,即可通过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各项指标。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冰箱门、沙发或门口等地区,推测老年人的用餐情况、体重或社交状态,判断老年人频繁开关门或突发重病、行动异常等情况。
荷兰: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之一,荷兰政府将科技和养老相结合,在智慧养老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例如,使用人形机器人“卓拉”为老年人提供健身指导,体现了高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此外,还推广生命公寓模式,强调老年人的自主生活和积极参与。
英国:依托社区建立智慧养老中心,打造智能化医养一体概念。英国的智能家居“交互屋”原型系统,为独居老人配备腕带设备,通过感应器检测并记录居住者的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重要数据。“交互屋”系统通过无线联接将数据和信息传输给家人和医护人员。这一系统还提供定位服务,避免老年人走失或出现人身安全的意外危险。
美国:远程医疗行业发展迅猛,Teladoc Health是美国第一家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远程医疗平台,创立于2002年,主要以初级护理及复杂疾病远程医疗等服务为主。这一平台成功地通过移动智能设备、互联网、视讯及电话等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了全天候的医疗服务,不仅减少了老年人就医的时间和费用,还确保了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连续性,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日本:作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日本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挑战下,尤其注重养老中的技术应用。日本瞄准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将其应用于健康养老领域,制定了“护理机器人5年计划”。日本出台的“超级智慧社会5.0”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智能辅助产品,让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在日本养老院和家庭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智慧养老实践:从试点到推广
我国自2017年开始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并在2023年开启了试点示范复核工作,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分阶段进行智慧养老产业建设。
北京西城区:加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管理,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与养老驿站照护服务,将原本只能在养老机构提供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带入老年人家庭中。这种方式帮助失能老人家庭解决了照护难题,同时也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山西省大同市: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398贴心保”智能化终端设备和“398智慧养老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涵盖了助救、助购、助餐、助医、助洁、助行“六助”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天津市:打造“银发”智能服务平台,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老人健康状况,提供紧急救助服务。
未来展望:智能养老设备将成养老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智能养老设备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未来的设备将整合陪伴、健康监测、安全保障等多种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为每位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方案。同时,智能养老设备将与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合作,形成综合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和便捷的养老服务。
智能养老设备不仅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减轻家庭护理人员的压力,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工具。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市场持续扩大,智能养老设备必将成为未来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