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汉字的六种“制造”方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汉字的六种“制造”方法!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04A05XM500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汉字的构成方法,即“六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不仅揭示了汉字的构造规律,也为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六书”的内涵及其在汉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汉字诞生之初,都是按实物摹写的,且摹写的都是人眼所能见到的实物,与绘画颇似,这些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图画文字或象形文字。但这样的文字,数量是非常少的,不能完全满足人们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象形文字逐渐发展演变,向符号化的文字演变,文字的构成方式逐渐向指事、会意、转声、假借发展演进。这样一来,文字的数量大大增加,可以更加丰富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组字法,是甲骨文被广泛应用后逐渐从中总结、归纳的有关汉字构造规律的理论。“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据记载,周天子制定了一整套统治体系,其中的地官保氏就是掌管教育的官名,在他的任职范围内,就有用“六书”教授公卿大夫子弟的内容。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就是“六书”。

东汉班固《汉书》始列“六书”名目。《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郑玄《周礼·地官·保氏》注引郑众《周礼解诂》:“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固和郑玄两家对于“六书”虽然说得很清楚,但没有详细地描述,并且二人对于“六书”名称与次序的叙述略有差异。后许慎对“六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释,《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对于“六书”的阐述与例证不仅是对其最早的定义,同时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许慎的说法也与班固和郑玄不同,但“根据唐兰先生的考证说,三家的说法都出自于西汉古文经创始大家刘歆”。

清代以后,人们大多使用许慎所列的“六书”名称,以及班固所列的“六书”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最早被视为“仓颉造字”之法,但是其实并不是。“转注”“假借”实为用字之法,与造字无关。清代学者戴震指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也就是说前四者才是造字法,后二者是用字法。这涉及对“转注”和“假借”的理解。戴震的学生段玉裁认为,“转注”即为“互训”,如《说文解字·老部》以“老”释“考”,以“考”释“老”,“考者,老也”,“老者,考也”。按照段玉裁的理解,“转注”是一种解释、使用同义字的方法:“注者,灌也。数字展转,互相为训,如水相为灌注,交输互受也。转注者,所以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文字者也。数字同义,则用此字可,用彼字亦可。”所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将属于同一义类、可以互训的字(同义字)归在一起,以某一字来统其义,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就是将一系列可以互训的字用“始”来统其义。“转注”说的是同义字,“假借”则是说的同音字,一些事物有名无字(这一现象,古今相同),取同音字来表示,“依声托事”,这就是假借。

有人认为“假借”是古人写的错别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法,就有了独体之“文”和合体之“字”,即文字;而有“转注”一法,则有多字同义的现象;有“假借”一法,遂有一字多义的现象。这些在原来属于“小学”的基本知识,汉代以后却成为专家之学。

象形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它是用线条将要表达的事物外形加以勾画,从而创造出最原始的文字,例如:“日”“月”“水”“火”等。远古人类观察事物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勾勒出线条图型,用以记录,比如“日”字,拿一个圆圆的圈来表示人们天天都看到的太阳,又在圆圈的中心加了一个点,这样这个字就被造出来了,大家更能清楚地知道这种圈指的就是太阳。这种方式造出来的字非常容易辨认,而且便于书写。于是,远古人类就根据各种事物的特点造出了日、月、手、山、鸟、虫、鱼等很多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以图画为基础的,在原始社会,图画常常是通过画一样东西或是一件事情,告诉别人或是帮助自己记忆,而不是简单表示一个概念,更没有固定的读音。直到图画表示的概念固定了,线条简略了,成为形象化的符号,有了一定的读音,才成为文字。

指事是指字是由象征性的符号构成的,如上、下、刃等。远古人类发现,在已有的字上加一些笔画可以表示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概念。

象形字是字不够表达抽象的意思,但能够容易看出的造字方法,但当古人发现这些字日益不够用时,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

会意就是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或用不同的象形共同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如“休”“林”“磊”“歪”等都是用会意的方式被创造的。

象形字和会意字是不能读出声音的,但是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然而人们在使用时往往不能够准确地区分出同一类事物的不同特点,像同样和“水”有关的江、河、湖、海却不是完全相同的,同样和“脚”有关的踩、践、踢、跑、跳、踱、跺也是各有特点,怎么表达清楚呢?

形声字。古人根据前人的造字原则,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凡和水有关系的字,就在其一边加个“氵”,而这个字的读音就用另一边同类事物的读音代表,比如,湖水就可以用“氵”和“胡”字来表示,写成“湖”,发胡音。同样,“足”和“包”合成的“跑”字,发“包”音;“足”和“朵”发“朵”音,合成个“跺”字;“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艹”搭配而成……这就是形声法造字。把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搭配起来,能组成很多新字。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这一方法促进了汉字文化思想内核的形成,也延伸了汉字的发展脉络。

转注就是两个意思一样的字,彼此互为注释,但是写起来是不同形状。如“考”“老”二字,古时“考”就是“长寿”的意思,二字同义,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苏轼《屈原塔诗》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就是“老”的意思。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假借字,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字就当两个用。原来可能没有这个字,但是为了要表达一些新的含义,而借用了一个字。即所谓“本无此字,依其托事”。如借用当小麦(古意)讲的“来”字,作来往的“来”;借用当毛皮讲的“求”字,作请求的“求”,都是这类情况。

汉字构成的“六书”之说,是古代文字学研究者对汉字构成进行分析、归纳而得出的字学理论,它是在文字发展史上长期实践中逐渐演化而成的卓越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史记》云:“太昊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龙马负图,于是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画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书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谐声。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所谓“天下义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即指仓颉造字让人类混沌的思想归于理性、清晰,天下的经史、理法都有影可循,而“六书”则让文字井喷般发展,且有据可循,书写体系也日趋完善。如果说,文字的诞生是人类叙事和表达的进一步延伸,那么“六书”的创制则意味着书写方法和理论的精进,足见“六书”在我国文字学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