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中国首颗原子弹看当代核能技术发展:王承书的精神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中国首颗原子弹看当代核能技术发展:王承书的精神传承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7775619_121798711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517716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8/19/content_26075604.htm
4.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0207/herald/b332fb0cee4ab111a0ccb135d7c83849.html
5.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3665e15746cd9a37055bc1547a11bca0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596%E5%B7%A5%E7%A8%8B
7.
https://www.cnnc.com.cn/cnnc/xwzx65/mtjj91/1421291/index.html
8.
http://www.news.cn/energy/20240924/b456259e57f64fe5b9ad0cb79974a133/c.html
9.
http://www.news.cn/energy/20241014/0639657baa8545aab737619c838660cf/c.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9%E5%BD%88%E4%B8%80%E6%98%9F
11.
https://www.sastind.gov.cn/n10086200/n10086361/n10615800/n10615847/c10621820/content.html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在这背后,是一位位默默无闻的科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其中,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母”的王承书,用她坚定的“我愿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01

三次“我愿意”,一生为国奉献

1956年,当钱三强找到王承书,询问她是否愿意放弃已经卓有成就的铀同位素研究,转向当时还是一片空白的核武器研究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1961年,当国家需要她再次转向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技术——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时,她又一次坚定地回答:“我愿意。”1964年,当组织要求她隐姓埋名,长期与家人分离时,她第三次选择了“我愿意”。

这三次选择,改变了王承书的人生轨迹。她从一位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声誉的科学家,变成了一位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和其他科学家一样,选择了隐姓埋名,默默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而奋斗。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任何公开的文献或报道中,甚至她的家人也不完全了解她的具体工作内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02

从零到一,中国核武器的艰难起步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的核技术合作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面对这一打击,中国领导人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代号为“596工程”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当量为2.2万吨TNT,与1949年苏联的第一颗核弹RDS-1和1945年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的“胖子”原子弹相当。这一成就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03

核能技术的跨越发展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至今,中国核能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24年4月,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在建机组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领先。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经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核电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同时,高温气冷堆、小型堆等一批代表着当今先进水平的核能工程也取得重大进展。

04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在四川大山深处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有一座始建于1967年的四合院,这里曾是三位院士——赵仁恺、周邦新、孙玉发办公的地方。四合院的每一个角落,都仿佛还回响着他们探讨学术、规划未来的声音。不远处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指挥部,见证了八千军民大会战的辉煌历史。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如今已成为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

核动力院作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摇篮,见证了从第一度核电到“华龙一号”的发展历程。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凭借“自强自立、求真务实、创新协同、拼搏奉献”的精神,为中国核动力事业奠定了基础。这种精神,正在新一代科研人员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

05

结语

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今天,中国核能技术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王承书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正在新一代科研人员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科学家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