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如何带动地方经济?三大途径展现强劲动力
北京高校如何带动地方经济?三大途径展现强劲动力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众多高水平高校,这些高校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区域发展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带动能力。近年来,北京高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人才输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科研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地方产业升级
北京高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该校自动化学院与河北省河间市合作,建立了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该实验室聚焦智能化井下工程参数精准测量、扭力冲击器及其高效检测设备等核心技术,成功转化科技成果40余项,直接拉动当地相关企业年产值增长超过2000万元。
这一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难题,还为县域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实验室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政策引导、校地合作、需求导向的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高校实验室资源向县域深度渗透,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人才输出:为地方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北京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据统计,2023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其中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或周边地区就业。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支持国有企业扩大就业,对按照工资效益联动机制确定的工资总额难以满足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的国有企业,可给予一次性增人增资;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募集力度,2024年起每年募集不少于6000个就业见习岗位。
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周边经济繁荣
北京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周边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带动作用。以低空经济为例,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四部门联合制定了《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计划到2027年培育5000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该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人才、政策等优势,统筹产业发展和低空安全,坚持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瞄准新领域新赛道,聚焦新技术新能源,加快低空产业技术创新,着力发展低空制造、技术服务,推进低空应用及生态建设。同时,加强央地合作、区域协同,将低空经济培育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导示范产业,将北京打造成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城市、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
政策支持:为高校带动地方经济提供保障
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高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推出“科创十年·出彩北京”专栏,集中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同时,北京市还出台了《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京校十条”)和《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试行)》(“京科九条”)等文件,允许教师兼职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释放“象牙塔”里的创新活力。
此外,北京市还建立了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整合国家级就业指导师、头部企业HR、头部人力资源机构职业指导师等多方资源,将政策、服务、岗位、指导等人社服务送进校园。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职业指导和求职能力训练,组织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北京高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人才输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未来,随着更多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北京高校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