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WalkerX亮相全国两会,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优必选WalkerX亮相全国两会,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5年全国两会上,一款人形机器人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款由优必选科技研发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WalkerX,不仅是首个进驻全国两会新闻中心的同类产品,更以其出色的表现参与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特别节目《聊会》。这一突破性应用,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也预示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核心技术: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其中最关键的是感知系统、运动控制和执行机构。这些技术的协同作用,使人形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任务。
感知系统:机器人的“感官”
感知系统是人形机器人的“感官”,通过各种传感器收集环境信息。其中,视觉传感器负责捕捉图像信息,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力量变化,而惯性传感器则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这些传感器协同工作,使人形机器人能够准确地识别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
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就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以实现全方位的环境感知。而优必选的WalkerX则采用了双目视觉系统和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进行精准定位和导航。
运动控制:机器人的“小脑”
运动控制相当于人形机器人的“小脑”,负责协调各个关节的动作,实现平稳的行走和精确的操作。这需要先进的控制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
目前,运动控制技术主要有两种路线: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和基于学习的控制方式。前者依赖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后者则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实现更自然的运动控制。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就以其卓越的运动控制能力著称,能够完成跑跳、翻滚等高难度动作。
执行机构:机器人的“肢体”
执行机构是人形机器人的“肢体”,负责执行具体的动作。这涉及到关节驱动、传动系统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关键零部件如无框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和行星滚柱丝杠等,对机器人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无框力矩电机具有输出扭矩大、转矩密度高的特点,适合用于大关节部位;而空心杯电机则因其轻便灵活的特性,常用于机器人手部关节。这些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对于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推动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应用:从“辅助”到“协作”
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正在从简单的辅助工作向复杂的协作任务转变。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
在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优必选的WalkerS机器人已经成功完成了汽车门锁质检、安全带检测、车灯盖板质检等任务。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人形机器人不需要固定在特定工位上,可以灵活移动并快速切换不同任务。这种灵活性使其在应对小批量、多品种生产需求时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人形机器人还具备与人类协同工作的能力。它们可以在同一工作空间内与工人安全互动,共同完成装配、搬运等任务。这种人机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业事故的风险。
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与市场机遇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纷纷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上海、宁波、成都、深圳和合肥等地相继成立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攻关。这些创新中心汇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解决技术瓶颈问题。
市场前景方面,人形机器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金公司研究部预测,到2030年,中国具身智能传感器市场有望达到100亿元。其中,视觉传感器市场空间将达23.5亿元,力传感器市场空间将达47.9亿元。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将加速推进。
未来展望:从“工具”到“伙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将从简单的“工具”转变为人类的“伙伴”。通过大模型的赋能,人形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交互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理解复杂指令并自主完成任务。
在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将深入更多细分场景,实现更精细的操作。在服务领域,它们将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在特种作业中,人形机器人将承担危险和恶劣环境下的任务,保障人员安全。
然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核心技术如步态控制、环境感知等仍需持续攻关,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水平有待提高,算法研究和开发能力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但正如优必选科技董事会主席周剑所说:“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只是时间问题。”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力量。通过合理规划和政策引导,人形机器人产业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