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殷:博学遍涉 造诣精深
康殷:博学遍涉 造诣精深
康殷,号大康,是一位在古文字学、金石学、书画艺术等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造诣精深,而且在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康殷的生平、学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康殷,号大康,著名古文字学、金石学、书画名家,教育家。
康殷博学广闻,遍涉甲骨、钟鼎、碑石、秦篆之学,造诣精深,著作丰盈。其书法篆刻,雄肆豪放,气韵生动,古意盎然。康殷授徒,每当堂挥毫示范,用笔生涩凝重,勾划间笔锋变幻,行笔舒缓,法度严谨,观其书作,如刀走神工,令人叹为观止。他为人诚恳谦和,待学生循循善诱,费心教导,仁慈忠厚,为人师表。
康殷生于没落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幼嗜书画。四岁学书,后攻篆刻、绘画,十七岁入吉林师范大学绘画系,然不堪忍受日寇奴化教育,遂休学。中年潜心古文字字形研究。康殷一生坎坷,解放前穷困潦倒,“十年动乱”时遭囚“牛棚”,然对古文字、书法、绘画之研究未尝一日停歇。三中全会后,得任教于北京师范学院。每谈及此段历史,康殷常激动言:“正道政策赐我第二次艺术生命。巳逾花甲,愿将毕生学术奉献伟大中华,留予后世。”
康殷学书,自六朝楷书入手,一生临摹诸多书体碑帖,曾得徐悲鸿、王道源、容庚、商承祚、钱瘦铁、邓散木等前辈鼓励。终生不懈探索实践,锤炼提高,形成“笔墨饱满、雄浑高古”之书法风格。正、草、隶、篆皆工,尤以篆书为最。其楷书笃实庄重,行书遒劲纵逸,隶书古朴险绝,鸟兽篆精巧细腻、缠绵婉转,篆大苍古浑厚、豪放洒脱,书界共称道焉。
康殷为人忠厚正直,敢于直言。对友披心示诚,对晚辈循循善诱。重视书法传统,强调“法”之地位,反对狂怪。主张创新须在继承基础上,历经探索,自然变化。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走前人未行之路,方能出新水平。曾作《论书》诗:“古人下笔已绝论,更有刀工妙入神。造化千秋钟异彩,我于此处悟天人。”乃其治学写照。
康殷谓,篆书须学古文字,明构造规律,随研究深入,改正旧误,不因热潮敷衍。赞同白石老人言:“学我者病,似我者死。”告诫后学,学书学古,临摹名迹,参考近人。精选性情相合之碑帖,亦可选相反范本,以矫正不足。博观古今,方能事半功倍。
康殷居北平时,先于怀柔为小学教员。日教书,闲则画画、刻印,临石鼓文。俭省用度,积粮换钞,求学北平。在徐悲鸿助力下,得旁听北平艺专。为糊口,兼任小学美术教员,摆摊刻字,研习书法篆刻。己丑(1949年),北平解放,康殷随南下干部队伍赴广州,任广州市图书馆馆长。其间,刻苦钻研古代美术,专注油画、国画、雕塑,发表诸多作品。
戊戌(1958年),康殷辞职返京,与夫人居香山之坡,生活艰难。康殷全身心投入学术与艺术,不辍写生作画,研金石古文字,苦练书法。与包狷叟、邓散木等名家切磋,编辑古印字书《印典》。数年辛劳,积十余万印拓卡片,写出厚重稿子。《印典》初稿成于“文革”前夕。丁卯(1987年),历经康氏夫妇32年心血,首册《印典》出版,癸酉(1993年)底全书四册出齐,共3000余页。此书为古玺印权威之作,提供珍贵资料,轰动国内外学界。
康殷书法以篆为主,篆类繁多。其甲骨篆融北方乡土气息与殷墟文字神韵,雄肆豪放,成“康体甲骨”之风。钟鼎金文雄骏方劲,浑厚圆活,端庄雍容,显商周书体演变痕迹。康殷之“石鼓文体”圆内见方,稳中见活,开新时代小篆新路。用笔涩滑疾徐,墨色枯润轻重,金石气韵提升至空前。其鸟虫篆勾画宛转,美不胜言,若鬼斧神工。隶书朴拙凝重,飘逸飞动,熔汉碑、简牍于一炉。楷书取法北朝楷,融魏之豪放与隋唐之规整,成“康家体”。行书遒劲纵逸,多变有法,破千年“中锋”之说。草书晚学,笔道如枯藤曲铁,重而空灵。篆刻独具一格,成“康氏金石”。笔刀并用,篆刻作品既有金石气韵,又不失毛笔意趣。其治印作品雄肆豪放,苍古浑厚,独步印坛,享誉海内外。
康殷兼中西画风,国画取法六朝唐宋,内容多为传统传说故事,章法严谨,笔墨踏实,古色古香。其早年出版《杜甫传》《李时珍传》等连环画,以绘事养生。康殷亦擅雕塑,能为人造泥像、木雕,形象逼真。精于颖拓,毛笔宣纸绘碑拓,效果逼真。其辨古画、古器能力独到,临摹汉代漆器画,宛如古器拓本。其在古文字研究中,以画家敏锐观察,解决众多疑难问题,自成体系,提供新史料。善诗词,古雅深沉,杜甫风范。文革期间诗稿多焚毁,实为遗憾。康殷熟谙诸子百家、经史、戏曲,尤爱昆剧,生活中善“杂技百工”,巧手成之。
康殷之能与成,常人得其一,已为学富五斗之名流。康殷却兼而有之,自述:“古文字研究为主,古印玺次之,书法、篆刻、绘画、考古、漆器研究,以及经史、诸子、诗词、戏曲、杂技百工,第三种以下,皆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