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新疗法: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新疗法: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长期应酬、饮酒和不规律饮食,导致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经过北京中医药大学张立平教授采用六君子汤合并四逆散加减治疗,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半年后症状明显改善。这个案例不仅展现了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效果,也揭示了这种疾病治疗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常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这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满”等病证范畴,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是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导致气滞、湿阻、寒凝、火郁、血瘀等,表现为胃痛、胀满等症状。
中医治疗的新进展
国医大师刘志明教授在治疗胃痛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治疗胃痛的关键在于“和”,即通过调和寒热虚实来达到平衡。对于慢性胃痛,多采用寒热并用的和法,如半夏泻心汤,一面以甘温益胃气,一面以苦辛通降胃腑,达到通补兼施的效果。
在遣方用药上,刘志明教授强调要避免过度使用香燥之药,以免伤胃阴。他特别指出,对于萎缩性胃炎,不能一味使用清凉滋润之品,而应考虑健运脾气、振奋阳气,达到脾胃的阴阳和调。
临床实践中的中医治疗
张立平教授在治疗上述患者时,根据其饮食不节、胃气壅滞、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的病情,辨证为肝郁脾虚证,采用六君子汤合并四逆散加减的治疗方案。这个方案既体现了疏肝健脾的治疗原则,又兼顾了患者的具体症状。
六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四逆散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具有疏肝理脾、调和气血的作用。两方合用,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健脾和胃,符合肝郁脾虚的病机。
如何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强调辨证施治,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情发展阶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和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 避免生冷、辛辣、油腻食物
- 戒烟限酒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
- 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
结语
慢性萎缩性胃炎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合理的中医治疗和生活调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和整体观,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改善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但需要提醒的是,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有耐心,遵医嘱坚持治疗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