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古建修复进行时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古建修复进行时
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传来喜讯: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这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历经700多年沧桑,终于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沿途分布着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包括故宫、天坛、景山等古代皇家建筑,以及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等近现代重要建筑。这条轴线不仅是城市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的灵魂之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哲学思想。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为了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市早已未雨绸缪。2022年10月,《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中轴线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条例明确,中轴线的保护对象不仅包括各类文物建筑,还包括历史城廓、历史街巷、景观视廊、历史河湖水系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遗成功后,中轴线的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在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东城区国资委持续推进腾退工作,恢复历史风貌。夜晚,永定门城楼亮起灯光,与远处的现代化景观交相辉映,展现出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在中轴线的北端,钟鼓楼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2024年1月,首批30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正式上岗,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69岁的范来友是地道的“老北京”,如今他多了一个新身份——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中轴线申遗成功,大家都来保护和关注中轴线,我们生活的环境还会更好!”范来友自豪地说。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刘更生参与了多项中轴线上的修复项目,用锛凿斧锯守护着传统工艺。“从出生到工作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中轴线,对中轴线有着母亲般的深厚感情。”刘更生动情地说。
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推进中轴线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表示,中国将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北京中轴线,这条见证了中国历史沧桑的“城市脊梁”,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