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极端气候频发,我们该怎么办?
长江流域极端气候频发,我们该怎么办?
2024年夏天,长江流域经历了三次编号洪水的严峻考验。在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中游水库群的科学调度下,成功避免了荆江分洪区的启用,有力守护了长江安澜。这一系列防洪实践,不仅展现了我国水利工程的科技实力,更为应对长江流域极端气候提供了宝贵经验。
极端气候频发:长江流域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长江流域首当其冲。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遭遇了有观测资料以来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约3.6亿人经历了超过40℃的高温。同时出现的极端干旱与热浪还引发了大面积野火,给国家电力系统安全和水资源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
2024年,长江流域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趋势。这不仅威胁着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长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峡水库:长江防洪的“王牌”工程
面对频发的极端气候,我国已建立起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综合防洪体系。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巨大防洪库容,通过拦洪、削峰、错峰等方式在长江流域防洪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实行分区运用:145米至171米之间的182.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主要用于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171米至175米之间的库容则主要用于防御超过100年一遇至1000年一遇的荆江特大洪水。
2024年汛期,长江流域三次编号洪水接连而至。三峡工程通过科学调度,有效减轻了上下游防洪压力。例如,在应对第2号洪水时,三峡水库适度拦蓄洪水,削峰率达32%,降低中下游干流水位0.7至3.1米,避免了长江中游干流宜昌至沙市约147公里江段超警戒水位,减少灾害损失123亿元。
综合施策:构建全方位防洪体系
除了三峡水库这一“王牌”工程,长江防洪体系还包括堤防、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以及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非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洪体系。
未来,应对长江流域极端气候需要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农业适应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工程的智能化水平,提高防洪调度的精准度和效率。
共同应对: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气候变化研究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合作。同时,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共同守护长江安澜。
长江流域极端气候频发,不仅考验着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也警示我们必须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守护好这条母亲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