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睡眠研究会最新报告:近40%成年人睡眠不足,这些改善方法请收好
中国睡眠研究会最新报告:近40%成年人睡眠不足,这些改善方法请收好
最新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成年人的睡眠质量正在持续下降。报告显示,2023年居民睡眠指数为62.61分,较2022年降低了5.16,较2021年降低了2.17。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40%的成年人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其中互联网数字工作者的睡眠状况尤为堪忧。
科学睡眠的标准:睡多久?什么时候睡?
关于最佳睡眠时长,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睡眠医学会的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成年人每晚睡眠7-8小时最为理想。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追踪了32万名亚洲成年人近14年的睡眠数据,发现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现“J型关联”——7小时的睡眠时间是最低风险点。无论是睡眠不足5小时还是超过10小时,都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除了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也很关键。研究显示,晚上10:00-10:59是最佳入睡时段。在这个时间段入睡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而在半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风险最高。具体来看,与10:00至10:59入睡相比,晚上11:00-11:59入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12%,在午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高25%。
为什么我们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
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指出,涉入互联网程度越深的职业,睡眠时长越短。高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短时间睡眠(6小时及以下)比例较高,而长时间睡眠(10小时及以上)比例较低。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导致入睡困难。
工作压力与不规律作息: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很多人不得不面对加班和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这种“休而不息”的状况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睡眠节律。此外,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会打乱生物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不良生活习惯:晚餐过晚、摄入过多咖啡因和酒精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此外,缺乏运动或运动时间不当也会干扰睡眠。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约15.6℃~22.2℃)。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减少噪音干扰。选择透气性好的床上用品,并定期清洁。
建立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要保持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避免生物钟紊乱。
调整生活习惯:避免晚餐过饱或临睡前进食。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尤其是在下午和晚上。适量运动,但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活动。
减少电子设备使用:睡前一小时停止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减少蓝光影响。可以尝试将电子设备放在卧室以外的地方,避免睡前分心。
学习放松技巧:建立睡前仪式,如泡脚、冥想或轻柔拉伸。尝试腹式呼吸或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以使用白噪声设备播放雨声、海浪声等自然音效帮助入睡。
睡眠平等:一个被忽视的社会议题
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在两会期间提出“离线休息权”的建议,引发了广泛关注。他指出,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24小时在线,这种做法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和隐私权。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晓谕认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包括:普及睡眠知识,让越来越多的人有觉知,主动去做出一些改变。从社会环境上,则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诸如微信回复慢了,并不会被视作一种不礼貌,这需要对在线时间作出一些限制,作出一些引导。
睡眠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议题。从制度层面保障劳动者的睡眠权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改善全民的睡眠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他人争取一个健康、高质量的睡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