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开发与环保:如何实现双赢?
矿产开发与环保:如何实现双赢?
202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金属和矿业投资达到194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158%,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全球对矿产资源的旺盛需求。然而,矿产资源开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矿产开发带来的环境挑战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煤炭开采为例,露天开采会导致大面积的地表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地下开采则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此外,尾矿库的泄漏和渗漏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其中含有的硫化物和重金属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一些矿区,由于长期的无序开采,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采空区,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导致了严重的地质灾害。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露天煤矿,曾经的草原变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天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政策法规的完善
面对矿产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24年,《矿产资源法》迎来第三次修订,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新增了“矿区生态修复”专章。修订草案要求采矿企业必须在开采前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并在开采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修订草案还明确了生态修复费用的提取和使用监管机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此外,草案还特别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规定矿区生态修复方案应当听取矿区涉及的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等的意见。
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在政策引导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中国五矿集团近日发布了20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涵盖了勘探、采矿、选矿、冶炼等多个领域。其中,深井大规模高效开采技术、深海采矿系统关键技术、盐湖卤水绿色提锂技术等,都是在环保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突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绿色低碳氢冶金技术。这项技术通过使用氢气替代传统的碳还原剂,大幅减少了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成功案例分享
在政策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成功案例。
在内蒙古东部草原,国家能源集团组织实施的宝日希勒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通过研发露天开采生态减损型采-排-复一体化技术,将植被覆盖度提高了37.96%,废迹地治理率达100%。
在河北承德鹰手营子矿区,通过实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该项目完成采空区治理面积50亩,矿山环境治理面积22030亩,建设完成2处地下水水源地。
在南京牛首山,通过创新的生态修复技术,将历史形成的矿坑改造成了世界级的佛教艺术殿堂。该项目采用自然模拟山体形态的手法,修复了坍塌的山峰,重现了牛首山的历史格局。
在湖南长沙,坪塘镇的废弃矿坑被改造成了世界级的冰雪乐园。这个被美国Discovery频道评为“世界九大不可能完成项目”之一的工程,不仅修复了遗留的废弃矿坑,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实现双赢的。
结语
矿产资源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其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借鉴成功经验,我们完全有能力在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