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南京文明的源头与江南文化的瑰宝
高淳:南京文明的源头与江南文化的瑰宝
2024年12月,南京高淳薛城遗址传来重磅消息:这座距今6300-4000年的史前聚落遗址,不仅是南京地区已知最早的重要史前遗址,更被考古专家认定为“南京文明之光”。这一发现,将南京地区文明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片被誉为“江南水乡后花园”的土地。
薛城遗址:南京文明的源头
薛城遗址位于高淳区淳溪街道,自1997年首次发掘以来,历经五次考古工作,出土了近1000件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薛城先民的生活场景,更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薛城文化类型”。
在薛城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墓葬区、生活区、祭祀区等遗迹,展现了薛城先民2300年的连续生活史。从最初的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薛城遗址见证了长江下游文明的演进历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遗址中发现的台型祭祀遗存和“鼍龙”蚬壳堆塑,展现了薛城先民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宁镇地区史前文化的空白,更为研究中国龙形象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高淳老街:历史的见证者
如果说薛城遗址展现了高淳的史前文明,那么高淳老街则见证了这片土地从古至今的沧桑变迁。高淳老街,又称淳溪老街,是江苏省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被誉为“金陵第二夫子庙”。
老街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存。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尽显江南古镇的古朴风韵。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车马慢、时光慢的年代。
然而,高淳老街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商业街,它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1938年,陈毅率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抗日,首站便选择了高淳。陈毅在老街的吴家祠堂设立司令部,开展统战工作,宣传抗日救国,点燃了苏南抗日的第一把烽火。
民俗文化:活着的传统文化
高淳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每年春节期间,高淳都会举办盛大的非遗民俗巡游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高淳大马灯。
高淳大马灯起源于宋代,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表演时,演员们身着彩衣,手持竹制马灯,模拟马的奔跑跳跃,动作生动活泼,极具观赏性。2008年,高淳大马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大马灯,高淳还有跳五路财神、蚌蟹乐、水乡战鼓等民俗表演。这些表演不仅展现了高淳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非遗保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高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4年,高淳陶瓷创意空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空间名单,成为非遗保护与创新的典范。
高淳的非遗项目涵盖了音乐、舞蹈、工艺、美食等多个领域。固城十番锣鼓、高淳小马灯等音乐舞蹈类非遗,展现了高淳的民间艺术魅力;高淳木雕、陶瓷烧制技艺等工艺类非遗,体现了高淳工匠的精湛技艺;东坝萝卜干制作技艺等美食类非遗,则让传统文化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高淳区文化和旅游局表示,未来将加强非遗技艺与创意设计的融合,推动非遗元素推广,努力把非遗创意空间建设成集文化创意、研学旅游、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6300年前的史前聚落到抗战时期的革命据点,再到如今的非遗文化传承,高淳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南京乃至江苏的一颗文化明珠。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不仅是高淳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共同守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