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4300年文明重现天日
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4300年文明重现天日
2024年11月12日,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首次集中系统地向观众呈现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文明。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的重要项目,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早期中国文明的窗口,更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平台。
博物馆展陈:全方位展现陶寺文明
陶寺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74.4亩,建筑面积9998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馆内展出陶器、玉器、骨器、铜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230件(套),通过“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三个基本陈列单元,以及2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况。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以“光”为核心理念,体现了陶寺先民的时空经略和都城规划理念。馆内主展览由三个主体展厅构成,通过文物展陈、场景复原及重要历史节点科技再现的多样方式,将陶寺遗址的考古成果进行充分、有效的转化,全面展示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
数字化展陈:创新演绎古老文明
陶寺遗址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大量采用了数字化手段,以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馆内多个展区通过3D建模、全息投影和虚拟交互等技术手段,将陶寺遗址的历史、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使观众能够“穿越”至古代场景。
馆中多个展品配置了数字化交互设备,观众能够自主探索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触摸屏,观众可以查询展品的详细信息,包括材质、用途和制作工艺等,以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件文物的历史意义。此外,一些设备还允许观众与数字化文物互动,模拟触摸和查看文物的内部构造,进一步提升了观展的参与感。
展厅中的虚拟复原技术还为观众呈现了尧帝时期的宫殿布局,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都城的建筑结构与功能分区,在虚拟空间中感受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宏伟气象。展馆中还配备了自助扫码听解系统,观众可通过手机扫码自行收听讲解音频。
考古新发现:实证尧帝都城
近年来,陶寺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考古工作者在陶寺内城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内城1号建筑基址面积达6500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基础之一,内城被判断为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性质。在内外城之间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大量文物,且出现鼍鼓、土鼓、石磬等固定组合、固定数量、固定位置的现象,反映“礼乐制度”很可能初步形成;许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这些发现生动表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入新的重要阶段,陶寺早、中期聚落已经初步具备早期国家特征。
这些最新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都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得以呈现。在这座气势恢宏、“中”气十足的建筑之内,一条金色光带,以“文明”之名贯穿始终,导引观者穿越“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立体、全面阐释着“光被四表协和万邦”的陶寺文化,及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文化价值: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陶寺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支点,是早期中国的代表性遗址。遗址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蕴含着文化自信的中国密码。
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提升了陶寺遗址价值展示阐释水平。馆舍建筑依托历史冲沟地理环境,遵循低碳绿色原则,巧妙融入考古遗址与当地乡村环境,未来将承担遗址文物展陈、考古研学科普、文创研发、临时展览引进、遗址公园管理等功能;与正在建设中的考古研究用房、游客服务大厅等,共同为陶寺“大考古”和文物的保存、研究、展示提供高标准设施场所,为游客参观游览、当地村民休闲游憩提供现代化的公共文化空间。
承载历史,凝结记忆。博物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如何让“藏在深闺”的文物走出库房,焕发生机,陶寺遗址博物馆时不我待。据悉,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以后,将持续改进展陈内容,依托正在持续开展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不断充实展品和成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站、陶寺遗址现场展示、考古研学中心等形成功能互补。同时联动临汾乃至山西的优质文旅资源,引流旅客,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创新提供生态化、体验式、研学型的产品服务,提供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中国方案。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期望,万众翘首的彩绘蟠龙纹陶盘、从未公开展示的圭尺、山西史前时期第一件牙璋……能让您眼前一亮;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筑城建宫、敬授民时、阡陌交通、以礼治国、协和万邦的早期国家基本面貌……能让您源源不断汲取精神力量。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今天,我们对望陶寺。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请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