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鼓子秧歌和杨家埠年画:山东春节非遗大揭秘
商河鼓子秧歌和杨家埠年画:山东春节非遗大揭秘
2025年,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如期而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山东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个特别的春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其中,商河鼓子秧歌和杨家埠年画,作为山东非遗的两张“金名片”,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
商河鼓子秧歌:千年古韵展新颜
在济南北部的商河县,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行盛大的鼓子秧歌表演。这种起源于宋代的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鼓子秧歌的表演阵容庞大,通常由伞、鼓、棒、花、丑等不同角色组成。其中,“伞头”手持平顶伞,做出复杂的舞蹈动作;“鼓子”则由青壮年担任,手持花鼓,随着大鼓节奏上下翻飞;“花棒”舞者手持彩棒,敲击出欢快的节奏;“扭花”多为少女,身着艳丽服装,手持彩巾翩翩起舞;“丑角”则负责增添欢乐气氛。
最令人惊叹的是高跷队的表演。在一些较大的村庄,高跷高度可达一米二,表演者不仅需要有力气和协调性,还要能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其中,“迈八仙桌”和“上三起”是最具代表性的绝活。表演者需要在狭窄的街面上,以高跷跨越八仙桌,甚至叠起两层扁担进行表演,难度极高,却总能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近年来,商河鼓子秧歌频频登上全国舞台,多次进京演出,甚至在天安门广场进行展示。每年春节期间,各乡镇、村代表队都会进行汇演,吸引着省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杨家埠年画:木版上的吉祥祝福
在潍坊市寒亭区的西杨家埠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正在经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杨家埠年画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其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经过朽稿画样、雕刻木版、手工套印等50多道工序。年画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年画题材广泛,从传统的门神、财神到反映民间生活的风俗画,每幅作品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灶王年画”寓意人财两旺,“福娃”象征多子多福,“灵蛇献瑞”则寓意吉祥如意。
近年来,杨家埠年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第十三代传承人杨乃东不仅保留了传统题材,还推出了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新作品。他的儿子杨科委更是将年画元素融入手机壳、扇子、雨伞等现代文创产品,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统计,春节期间,杨家埠年画的热销作品月销量超过1万张。在杨家埠,800多套、3500多块年画木版,见证了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文化:山东春节的新亮点
随着“非遗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通过体验非遗来度过这个特别的春节。据美团旅行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非遗”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74%,非遗体验活动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
山东作为文化大省,积极响应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从台儿庄古城到青州古城,从趵突泉灯会到非遗年货大集,各地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非遗文化的魅力。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期间,将举办910余场非遗活动,涵盖展演、展示、体验等多个方面。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在这个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山东用其丰富的非遗文化,为世界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商河鼓子秧歌和杨家埠年画,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展现了山东非遗文化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