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通玄观:南宋道教圣地的石刻遗珍
杭州通玄观:南宋道教圣地的石刻遗珍
在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东南隅,紫阳山东南麓的岩壁上,静静地矗立着一组珍贵的南宋道教造像——通玄观造像。这组造像不仅是杭州仅存的道教石刻,更是研究南宋时期道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通玄观的历史沿革
通玄观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由宋高宗的内侍刘敖创建。据史料记载,刘敖在南宋高宗时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在朝中担任要职,还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正是在他的主持下,通玄观得以建立,并逐渐成为南宋时期临安府(今杭州)的重要道教活动场所。
然而,这座承载着南宋道教文化精华的道观,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沧桑。据记载,通玄观的地面建筑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战火,仅留下岩壁上的石刻造像。这些造像在经历了近九百年的风雨侵蚀后,虽然部分已经面目模糊,但仍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探访。
造像的布局与特征
通玄观造像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太庙巷7号紫阳小学内后山岩壁上,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严谨,雕刻精美。现存的四龛六尊造像及摩崖题记和碑十一通,分布在长30米、高3.7米的岩壁上,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各具特色。
第一龛为明代所刻,题记为“大明重开山元一徐法师像”,是明正德、嘉靖年间重修通玄观的道士徐道彰(号元一法师)的造像。这尊造像虽然年代稍晚,但其雕刻技法精湛,线条流畅,展现了明代道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第二龛为南宋时期所刻,题记为“掌吴越司命三茅真君像”。三茅真君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相传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他们因修炼得道而被尊为真君。这龛造像刻画了三茅真君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神态庄严,衣纹流畅,具有典型的南宋石刻艺术特征。
第三龛同样为南宋时期作品,题记为“玉清元始天尊像”。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之一,地位尊崇。这尊造像位于整个造像群的最高位置,天尊端坐于仰莲座上,头戴莲花冠,面部表情慈祥,双手结印,展现了道教最高神祇的威严与慈爱。
第四龛是通玄观的开山祖师刘敖的造像,题记为“皇宋开山鹿泉刘真人像”。这龛造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因其历史意义而显得尤为重要。刘敖作为通玄观的创立者,其造像刻画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南宋时期高超的石刻技艺。值得一提的是,龛顶还刻有仙鹤纹样,寓意吉祥长寿,进一步彰显了这龛造像的特殊地位。
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通玄观造像不仅是杭州仅存的道教石刻,更是研究南宋时期道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造像不仅展现了南宋时期高超的石刻技艺,更反映了当时道教文化的繁荣发展。南宋时期,道教在江南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玄观作为临安府的重要道教活动场所,其造像无疑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
此外,通玄观造像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南宋时期的石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通玄观造像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这一时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作。无论是造像的面部表情,还是衣纹的处理,都体现了南宋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精良把握。
保护与传承
由于长期处于露天状态,通玄观造像受到了严重的风化侵蚀,部分题刻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部分造像的面部特征也已难以辨认。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已在原址修建了保护棚,以减缓自然环境对造像的进一步损害。
通玄观造像作为杭州仅存的道教石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南宋时期道教文化繁荣发展的见证,更是研究南宋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对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历史的见证者能够继续诉说着往昔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