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书法艺术的瑰宝——《好大王碑》
东晋书法艺术的瑰宝——《好大王碑》
《好大王碑》:东晋书法艺术的瑰宝
碑刻的历史背景
《好大王碑》,全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是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为其父好太王所立,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东南部太王乡大碑街。碑身为角砾凝灰岩粗凿而成,方柱形,高6.39米,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00~1.60米,第三面最宽处达2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自右至左竖刻,共44行,满行41字,共1775字,东南面为第一面。碑文内容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太王功绩及当时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外学者所珍视。
书法艺术特色
《好大王碑》的书法风格独特,介于隶楷之间,方整古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笔特点
碑文主要采用中锋用笔,没有偏侧锋,类似于小篆的笔法。线条以圆笔为主,方笔较少;笔画基本圆起圆收,没有装饰性的蚕头雁尾。每一笔画几乎都呈直线状,只是撇画和捺画略有弯曲,这是与汉隶最大的不同点。在临摹时,要把握好用笔的力度,切忌过快,行笔中始终保持中锋,把涩的味道表现出来,从而追求古拙的趣味。所有字的折笔处,要按篆意、隶法来写,临摹时不能出现圭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古的气息。
结字特点
碑文的结字一反常规,采取泯灭主笔,弱化汉隶波磔长横的统领地位,使横画适当收缩变短,收尾以较为含蓄的燕尾或篆籀笔意结束。对“言”部的“口”、“百”之“日”、“而”之下部进行适当的夸大,使其骨架向外部伸张,几近乎与横画的边沿持平,甚或超出。在结构上,依赖于某一部首或笔画的伸张或缩小移位而成。在笔画的揖让穿插上,主要指某一部首或笔画的伸张对其他部首形成覆盖或半包围之势,作为附属地位的其他偏旁会适当揖让、收缩、移位。对于相同的字,碑文多以笔画的增减来进行细微的区分,也有书法考据家认为是碑的风化而导致。在结字的错落性上,主要指左右结构的字,为避免平稳而致的呆板,采取左高右低的结字方式。
章法特点
碑文的章法以疏朗为宗,单字的疏朗加上整体的疏宕,使其风格更加鲜明。这种风格与常见的汉碑技法类碑版不同,它属于风格型、情性型的碑刻。在字的结体上,要做到圆劲疏朗,方整敦厚,宽博大方,浑穆古朴。线条的长短、粗细等量化指标分布极为均衡,不见强烈的长短、粗细对比,空间布控要随意自然,时而上松下紧之反常格局,憨态可掬,气静神凝。
书法史地位
《好大王碑》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介于隶楷之间的书体,方整古朴,备受书家赏识。韩国书家金膺显曾临摹此碑,通过国际书法交流活动宣扬韩书法。碑文内容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可补史籍不足。它不但是研究朝鲜古代史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以及同时代东亚国际关系的重要史料。
保护现状
《好大王碑》于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良好。作为高句丽文化的代表性遗存,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