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彝文规范方案》40周年:AI赋能古彝文传承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彝文规范方案》40周年:AI赋能古彝文传承创新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cloud.baidu.com/article/3349410
2.
http://cppc-bj.com/wh/lzp/20240313/11189.html
3.
http://peixun.zju.edu.cn/zdnews_8646_300.html
4.
http://cppc-bj.com/wh/lzp/20240313/11212.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D%9D%E6%97%8F
6.
http://www.sirpa.shisu.edu.cn/_t330/ed/f2/c227a191986/page.htm
7.
https://aver.nwnu.edu.cn/Index/jArtShow.do?id=2658329
8.
http://qk.nseac.com/a/2331-799X/
9.
https://aver.nwnu.edu.cn/Index/jArtShow.do?id=364559

今年是《彝文规范方案》实施40周年。这一方案于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以北部方言区的圣乍方言为基础方言,选择了819个基础字符和345个代次高调符号,是表音的音节文字。40年来,规范彝文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方言区推行使用,得到了广泛普及应用,对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彝文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古彝文作为彝族人民独有的文字系统,其造字独特、使用广泛,但受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等因素影响,许多古彝文典籍已残破不堪,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传统的古彝文识别方法不仅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难以满足现代文化传承与研究的需求。

幸运的是,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古彝文的识别与保护迎来了新的曙光。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方式,实现了对复杂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处理。在古彝文识别领域,研究人员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训练大量的古彝文图像数据,使计算机能够自动识别并解析这些古老文字。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古彝文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是一种将图像中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可编辑文本的技术。在古彝文识别中,OCR技术可以实现对古彝文书籍、碑刻等文物上的文字进行自动提取和识别。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简化了古彝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过程,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借助AI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构建包含大量古彝文图像的数据库。这一数据库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查询和检索功能,还使得古彝文的学习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合合信息、上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发布的古彝文基础编码数据库,就通过API数据接口等形式,帮助人们快速找到古彝文在字典中的读音、汉语释义、用法等。

AI技术还可以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相结合,实现古彝文文献、碑刻等文物的数字化展示。这种创新的传承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

AI技术还可以辅助学者对古彝文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古彝文图像的自动识别和解析,AI可以为学者提供大量的研究素材和数据支持。这不仅可以加速古彝文的研究进程,还可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其在古彝文识别与传承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这一领域,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古彝文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高校层面,浙江大学联合24家国内顶尖的人工智能教育单位发起成立“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协作机制”。该协作机制是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交流平台,致力于加强成员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引领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当敏锐洞察科技发展态势,紧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金钥匙’,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杜江峰在致辞中强调,高校要加快培养数字时代的新质人才,在服务国家发展、促进人类进步中,扛起责任担当、彰显更大作为,“希望协作机制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以及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强化各成员单位间的紧密合作,探寻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路径,助力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宋毅代表教育部高教司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协作机制”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期待通过“协作机制”,汇聚各个高校的优势算力资源、数据资源和工具资源,创造数据驱动、人机结合、跨界开放的“智能+教育”生态,在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塑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希望成员单位建好、用好“协作机制”,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场景中的广泛应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培养造就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高等教育必须走在时代的前面,否则培养的学生就会被时代淘汰。”“要注重从传递知识到创造知识的改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改变,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的改变,从验证式学习到创新学习的改变。”“要通过协作机制,在人工智能的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取得突破。”……会议期间,多所高校代表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交流各自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课程、教材、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思路和实践经验。

AI技术的崛起为古彝文识别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深度学习、OCR等技术的应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古彝文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科技之光照亮文化传承之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