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武与理学的双璧:郑州少林寺与嵩阳书院的文化探秘
禅武与理学的双璧:郑州少林寺与嵩阳书院的文化探秘
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两颗文化明珠熠熠生辉:少林寺与嵩阳书院。它们如同历史的双子星,一个以禅武闻名,一个以理学著称,共同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辉煌历程。
少林寺:禅宗祖庭,功夫圣地
少林寺,这座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的古刹,坐落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少林寺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北魏孝文帝元宏为了安顿来朝的印度僧人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建寺。跋陀以少林寺为传法场地,广收弟子,高足弟子有“律学巨匠”之称的慧光、“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之称的僧稠等人。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他们同慧光一道历时三年翻译出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少林寺早期律学,以《四分》为先,导之以戒行、律学,学之以经论。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的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僧侣日益增多,少林寺逐渐成为禅宗祖庭。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建德毁佛,少林寺毁坏严重。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改名为陟岵寺。
隋文帝崇佛,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再加上其他赏赐,少林寺成为拥有百顷良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朝时期少林寺带发修行的菩萨僧洪遵攻律学,讲律众主,他的弟子开启了唐代律学的相部宗。隋末群雄蜂起,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盗财目标,少林寺僧徒组织力量与山贼作战。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赐,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唐朝还在全国设有几家少林寺分寺,制定少林僧兵辅助地方政府和正规军队之政策。少林寺也是李唐最高统治者经常游离之地,唐高宗、武则天等经常到少林寺游幸,并对少林寺大加增建。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甚为兴盛。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少林寺不仅在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以其独特的少林功夫闻名于世。少林功夫起源于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了禅宗和少林武术。经过历代武僧的研创和发展,少林功夫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被誉为“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林功夫不仅是武术的展现,更蕴含着深厚的禅学智慧,体现了“禅武合一”的文化精髓。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少林寺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少林文化远播四海,少林弟子遍布五洲,每年吸引着大量海外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访交流。少林寺现任住持释永信大和尚积极推动少林文化的国际传播,使少林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嵩阳书院:理学发源,书院典范
与少林寺相距不远的嵩阳书院,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原名嵩阳寺,是一座佛教寺院。隋朝大业年间(605年)更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五代时期,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把办教育、传授儒学视为己任,聚集于嵩山开课授徒,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这里成为“洛派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圣贤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书院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分为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两侧配有厢房和西院敬义斋,整体建筑风格古朴雅致,保存了传统书院的建筑格调。
书院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碑刻和古树,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唐碑”,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此外,还有《汉封将军柏碑》、北宋黄庭坚的《诗碑》、明代的《四箴碑》及《汉封将军柏图碑》、《石刻登封县图碑》等50余通碑刻,这些文物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对比与传承:文化双璧的当代意义
少林寺与嵩阳书院,一为禅宗祖庭,一为理学发源,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教育的最高成就。少林寺以禅武合一的独特文化体系,展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嵩阳书院则以严谨的学术传承和教育制度,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在当代,这两个文化地标依然焕发着生机。少林寺通过武术表演和文化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嵩阳书院则作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基地,继续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不仅是郑州的旅游胜地,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少林寺与嵩阳书院,这两颗文化明珠交相辉映,共同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辉煌历程。它们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活着的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