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习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大年初四习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
历史渊源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正月初四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让某人“另谋高就”,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了,对方也心知肚明,自个儿卷铺盖走人。另外一种传说,灶王爷这天要入户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除此之外,逛庙会是老北京从初一就开始逛不够的,别的地方不让去,“上庙”总没有人管了吧?老北京人给亲戚家拜完年,都到庙会上闲逛逛,但大多数北京春节的习俗,正月初四需要在家迎神、接神。相传,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回人间之时。
传统习俗
作为古老的中国年俗之一。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牛羊肉铺在这一天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以南郊马神庙的羊王像最有名。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南北方习俗差异
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日期有所差异,这背后也是南北之间文化与历史交融演变的体现。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宋朝之时,“小年”被称为“交年节”,也称为“小节夜”。宋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岁除》中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而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也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略相同”。此时,“交年节”已经演变为“小年夜”。麦西表示,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现代传承
春节假期进入第四天,大年初四如何过才既传统又有趣?本文带你探索古老习俗与现代娱乐的奇妙融合,让你的春节假期更加丰富多彩。
一早起来,不妨学学古人,家家户户贴上“迎财神”的对联,祈求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午后,可以举行一场小型的“接财神”仪式,放鞭炮、烧香祭拜,寓意招财进宝,生意兴隆。当然,现在也有不少人选择在线祈福,科技与传统并存,既环保又不失仪式感。
俗话讲,“初四拜年去”,这一天是走亲访友的好时机。你可以带上亲手制作的礼物,或者是一份心意满满的电子祝福,给亲朋好友送去新年的问候。别忘了,现代通讯工具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视频通话同样温馨。
传统的舞狮舞龙表演已经融入了各种现代元素,成为城市广场的节日焦点。同时,电影院上映的贺岁大片也是家庭欢聚的好去处。此外,线上游戏、K歌房或者家庭桌游比赛,都是现代人在大年初四的新鲜玩法,让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
民俗学解读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除夕这一天,“一夜连双岁”,家家户户在温馨的氛围中告别旧岁,迎接新年。春节是文化观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体。谈起春节,每个中国人都能回忆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民俗学家认为,春节不是一个“节日”的单元时间,而是一个“节期”的系列时段,通常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中间经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除夕与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方告结束。因此,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端。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其前后全国各地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这也是这次我国申遗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作为遗产项目名称的基本理据。
春节的来历要回溯至千百年前。中国先民们观察天象物候和四时更迭,掌握了大自然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年节观念,就像是在时间线的特定位置上挽起了一个结。2016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就与古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时间制度直接相关。与此相对应的是,先民们也仔细观察了月亮的周期运动,进而结合太阳历,形成了以阴阳合历为特征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按照农历里阴历的朔日来确定的。
春节的名称后来又几经变化。早在《尔雅·释天》中就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的记载,正月初一在历史上也有元正、元日、元旦等称呼变化。直到建立民国之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内务部才有“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之议,且获得了批准。再早几年,湖北军政府也提倡过使用“春节”之称,只是影响有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同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春节”在我国当代节假日制度中有了国家层面的正式安排。
虽然名称有变化,但春节的习俗却在实践中长期传承下来,可谓不同在名,不在实。因而,当代人需以连续性、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春节。回望历史,过年习俗在文化内涵上包罗万象,在实践形式上纷繁多样,在精神期冀上始终不渝,其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今日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一脉相承的传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在历史进程中,过年习俗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如今,电子鞭炮、网上拜年、微信红包等新形式的出现,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中的不断创新;就统一性而言,春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多民族欢庆农历新年,进一步凝聚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过年活动中多地域、多民族文化元素的汇聚、彼此欣赏和长期共享,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注脚;过大年习俗中“阖家欢乐”“四海升平”的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和平性特性的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这五大突出特性与春节习俗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文化实践范例。它既保持着传统的核心理念,又与时俱进;既维系着文化的统一性,又包容多样性;还以其和平友善的特质,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
从内容层面来说,春节的习俗和实践也有着难以比拟的丰富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体现的五大“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春节的习俗和实践几乎涵盖了所有这些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