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寺:千年古刹的文化印记
云门寺:千年古刹的文化印记
云门寺位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的秦望山麓,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它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书法艺术的摇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寺简介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平水镇寺里头村,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书法圣地、佛教圣地、旅游胜地和文化重地。唐代王勃曾在此召集30多位名人在王献之的山亭下举行仿兰亭的“曲水流觞”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王献之山亭序》。序中描绘了云门寺的自然美景:“永淳二年,暮春三月,修祓禊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花争发,非止桃蹊;群鸟乱飞,有逾鹦谷……”
历史沿革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年)。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在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奏晋安帝,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赐名“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为“五云桥”。明万历《会稽志》记载:“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
云门寺规模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寺内建筑布局严谨,包括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五进。此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这些副寺后来都独立成寺,分别称为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
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记载:“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记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文化价值
云门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处林泉秀美的文化胜地。历代文人雅士如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诗文。
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书法胜地。王献之的旧宅相传为他隐居练字之所。王羲之的《兰亭帖》真迹曾长期保存于此。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推崇。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曾评价:“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最终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赚取。
云门寺中曾有不少与书法名人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可惜它们都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化作历史陈迹。
现状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
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
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的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废弃的屋基,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