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从“山水甲天下”到“自然城市”
桂林:从“山水甲天下”到“自然城市”
2024年10月2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传来喜讯:广西桂林市成功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广西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一消息不仅让桂林人民倍感自豪,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
系统保护,打造生态屏障
近年来,桂林市以“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为核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总投资约55亿元的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该工程涵盖水环境保护与整治、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桂林市持续发力。漓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为减少碳排放,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1035艘游览排筏全部实现“油改电”,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游览排筏全电动化的景区。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桂林市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7%,创下历史最优记录。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3%,位居广西前列。这些数据背后,是桂林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懈努力。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桂林市在生态保护中融入科技创新,打造“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综合利用平台”。该平台集成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管理功能,实现了对漓江生态环境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
在执法方面,桂林市创新推出“星检漓江保护数字小卫士”线索举报小程序,群众可通过手机随时举报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真正实现了从“治理”到“智理”的转变。
生态保护的“桂林模式”
桂林市在生态保护中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其中,“三统四治”改革模式尤为引人注目。该模式通过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实现了治乱、治水、治山、治本的系统治理。这一创新做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让沿江村民共享生态红利,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走向国际,分享中国经验
2024年3月,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桂林市代表团以“保护漓江,延续地球之美”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了漓江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通过立体展板、宣传画册等形式,漓江山水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名片”。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在持续不断的保护下,桂林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顺利通过第一次十年评估,成为广西首个获得该荣誉的保护区。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湿地生态系统和功能得到稳定,鸟类增至173种,植物增至328种。
展望未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桂林市正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目标,持续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未来,桂林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更多“桂林智慧”和“桂林方案”。
从“山水甲天下”到“自然城市”,桂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