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大名面:过桥米线、巍山一根面等
云南十大名面:过桥米线、巍山一根面等
云南,这个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的省份,不仅自然风光绚丽,历史文化悠久,更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在云南的饮食文化中,面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种类,展现了“大杂居,小聚集”的多民族饮食文化的魅力。从过桥米线到巍山一根面,从东川面条到滇味卤面,每一种面食都承载着云南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智慧。
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面食之一,也是云南的王牌特色小吃。米线选用优质大米,经过发酵、磨浆、澄滤、蒸粉、挤压、煮制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细长洁白、柔韧可口。过桥米线的吃法独特:先用大汤碗盛放用鸡猪骨熬成的浓汤,汤表面覆盖一层保温的油层,然后依次加入切得极薄的猪脊肉片、猪肝片、鱿鱼片、鲤鱼片等,再放入豌豆尖、韭菜、豆腐皮等配料,最后加入提前汆烫好的米线,一碗鲜美可口的过桥米线就完成了。
关于“过桥”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清朝时,云南滇南蒙自县南湖中的一个小岛上,有一位秀才为了赶考而在此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要走过一座长桥给他送饭,但由于路途遥远,饭菜常常送到时已经变凉。有一次,妻子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鸡油,保持了汤的温度。她将鸡肉和鸡汤装入罐中,途中虽然被事耽搁,但鸡汤依然滚烫。于是她将米线放入鸡汤中烫熟,发现味道鲜美无比。从此,妻子每天都用这种方法为秀才送饭,这种吃法逐渐流传开来,人们纷纷效仿,并将这种米线命名为“过桥米线”。
现在的过桥米线用料更加讲究,制法也更加精细。汤底用鲜杀的活鸡、活鸭、云腿、筒子骨等熬制而成,配以各种肉类食材和鲜生素菜。食用时,按照先荤后素的顺序,将食材快速下入滚烫的汤中烫熟,再加入米线和调料,即可享用。
巍山一根面
巍山一根面,又称为扯扯面或长寿面,是云南巍山地区的特色面食。这种面条裹着香油,像金字塔似的堆绕在托盘中,摆放在开水锅边。制作时,一边拉扯一边放入锅里,煮熟后捞入碗中,配上鲜美的汤汁和独特的酱料,口感细腻滑嫩,香气四溢。
巍山一根面的制作工艺独特。首先选用优质面粉,用适度的盐水和面,将面团搓揉成筷子粗细的一根面,均匀地盘在一个大盆中,刷上香油防止粘连。环绕在木盆里的“一根面”要盖上潮湿的纱布“饧”三小时以上。下锅时站在水沸的锅边,拉起盘内饧好的面头,用均匀的速度和适中的力道将一根面扯成毛线粗细的面条,顺势下入锅中,煮熟后捞入碗中,浇上提前制好的肉汤,加上“帽子”,放上香菜、葱花、蒜泥、辣椒、酱油等佐料,一碗美味的“巍山一根面”就做好了。
在巍山,许多人家在亲朋相聚、合家团圆时,喜欢用一根面来“扯面汤”。人们一字排开或围成一圈,将面越扯越细。离灶头最近的人将面条粗细弄匀称后直接下锅。面条煮熟捞出,盛碗浇汤料,一家人从头扯着吃,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就这样一根面将全家人的心连接在了一起,热闹的气氛中,血浓于水的亲情化作了一根面的浓浓香味。一碗面是一根,一锅面是一根,一家人吃一根,一百人、一千人吃的还是一根……
东川面条
东川面条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特产,已有数百年的传统制作工艺,被誉为“东川三宝”之一。东川面条选用天然优质的山泉水和面,配以纯小麦粉精制而成。其特点是下锅不浑汤、不断条,口感柔软细腻,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美味面条。
东川面条现在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东川因独特的水质、土壤和立体气候的条件,被誉为昆滇的“面条之乡”。东川面条更是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生产环境及水资源的特殊性,所加工的面条清洁卫生、口感滑爽、外观整齐、品质高、无色素和不含添加剂等优点。所制面条还可以加工做成翡翠四喜面、豆豉凉面、港顺珍珠面、香酥面等美味面食。
滇味卤面
滇味卤面是昆明的传统特色面食,深受当地人喜爱。卤面的精华在于最后裹着的酱汁和作料,一碗面的美味往往都汇聚在最后一口。昆明有名的面馆,大多是卤面馆。出门走南闯北的昆明人,只要一回家,想的就是这一口滇味卤面,以添补乡愁之思。
昭通荞面汤
昭通荞面汤主要分为苦荞面汤和甜荞面汤两种。制作方法也分两种,一种用手掌搓制,另一种借助工具压制而成。吃荞面汤很简朴,主要是突出食材的本味。
在昭通,搓制荞面条的高手是做的又好又快,他们加水将荞面揉得软硬适度,再用手快速搓制,一次可搓出两股或三股,凑足数量,立即放入沸腾的大铁锅里煮制,翻滚几分钟即可捞到大碗里。再将事先配制好的酸菜肉汤和佐料舀入大碗,一碗热气腾腾的荞面汤便制作完成了。
如今,在昭通的街上,还能看见一些以卖手搓荞面汤的摊贩。他们坐在街边,双手飞快地搓揉,面团像陀螺一样在手中旋转,一根或两根细长的面条像水流般倾泻而下,均匀地围在盘碟上。客人来时,他们就搓好的面条下锅,然后配上提前备好的汤料,递到食客手中。食客稀里哗啦一顿开吃,一阵浓香酸辣,跃上舌尖、穿过咽喉,吃得人浑身暖意,寒气渐消,很是舒坦。
滇味炒面
滇味炒面的特点是酥脆与柔软两者兼有,咸鲜与辣甜并重,面条香鲜而有韧性,口味丰富多变而不显多赘。韭菜、豌豆尖的清香加上胡椒粉的辛辣香谐和并存,特别是云南独有的调料一甜酱油余味悠长,使人难以忘怀。
滇味炒面的主要原料有火腿丝、肉丝、韭菜等,成品口味干爽,咸辣酸甜香五味皆有,老少皆宜。制作滇味炒面,需将火腿、猪肉切丝,韭菜洗净切段,豆芽菜和豌豆尖摘洗干净。将鸡蛋面放入锅中煮至五成熟,捞出沥干水备用。
锅内放猪油,油至五成热时,逐步放入面条炸一下,使其表面失去水分,捞出沥油。锅内留余油,油热放入肉丝、火腿丝煸炒,倒入韭菜段,豌豆尖、豆芽菜、炸过的面条炒匀浇入甜面酱、酱油、醋、盐等调味品,拌炒均匀即可出锅享用。喜欢吃炒面的朋友,打卡滇味,怎么能不来一份滇味炒面呢?
昭通永善大兴土碱面
昭通永善大兴土碱面的成品筋道爽滑、色香味俱全,是永善县大兴镇的特色美食。因其使用土碱和传统手工擀制,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也是大兴镇最畅销的土特产,更是昭通永善的一张生态名片。
大兴镇境内地势狭长,沿江一带呈缓坡小坝,常年夏热冬燥,降雨稀少,河风习习,晴天常驻,是天然的面条晾晒区。该地区的面条加工作坊,历史悠久,当地人也喜欢吃面条,所以面条加工也因此成为大兴镇的主要产业之一。
大兴土碱面条温和而筋道,人们都爱用腊猪脚汤搭配土碱面,将面条在开水中煮后捞至碗中,切几片猪脚肉,拌上姜葱,吃着爽口极了。土碱面条紧紧抓住了市民的味蕾,现如今的大兴土碱面注册了商标,产品销往曲靖、四川、西昌等地。
玉溪通海杨广面条
玉溪通海县杨广镇杨广村以出产挂面条而得名。杨广面始创于光绪二十年,主要采用传统手工制作,迄今已有百余年的手工制作历史。
杨广面条的主要特点是面筋柔和、耐煮、不碎、不粘、入口爽滑、口感极佳,并赢得了“金丝银线杨广面”的美誉,成为了云南省的一大特色品牌。许多人家靠着加工“杨广面条”也因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杨广面条有着百年传承,制作精细,口感劲道,值得传承与弘扬。
迤车挂面
迤车挂面是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迤车镇的特产,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是人们探亲访友、逢年过节的馈赠佳品。迤车挂面多是人工扯拉而成。和面、加盐、发酵等操作步骤的极为讲究,且视天气阴晴而相应变化,扯出的面条细如棉线,金黄油亮,一根在手,颠闪不断,点火烧之,呼呼而终,煮在锅中,长时不浓,食余回锅,互不粘连,嚼于口中,筋骨毕现,一碗在桌,清香盈室。
小锅米线
小锅米线是昆明的特色招牌小吃之一,以其鲜香浓郁的汤底和丰富的配料而闻名。每一份小锅米线都是单锅单煮,单独烹饪,保证了食物的新鲜和口味的独特。米线细腻柔软,汤底由大骨熬制多时,味道鲜美。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的配料,如鲜嫩的肉片、脆生的蔬菜和香辣的调料,每一种配料都能完美融合在汤底中,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味道,每一锅都是小惊喜,每一锅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味。
昆明小锅米线不仅仅是一碗面食,更是一种昆明人对生活态度的美好体现,展现了云南人对美食的无限热情和创新精神。
云南的十大名面各具特色,展现了云南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地域魅力。除了上述介绍的面食,云南还有许多其他特色面食,如冷板条面、哨子面、炸酱面、豆腐米线等,每一种都值得细细品味。在探索七彩云南的美食之旅中,这些滇味面食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