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炙甘草:从属性到应用的全面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炙甘草:从属性到应用的全面解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a-hospital.com/w/%E7%82%99%E7%94%98%E8%8D%89

炙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本文将详细介绍炙甘草的属性、化学成分、来源、性状、用法与用量、功能主治、贮藏方法、制法、性味归经、注意、炙甘草汤及其适应症、运用参考、辨别比较、使用注意以及标准测定等内容。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炙甘草
  • 拼音名:Zhigancao
  • 英文名: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 属性:系豆科植物
  • 化学成分:甘草皂甙,甘草黄甙,蔗糖,淀粉及微量维生素

来源与制法

炙甘草为甘草的蜜烘制加工品。其制法是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性状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功能与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炙甘草汤

炙甘草临床应用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

综合历代医家看法,认为炙甘草汤主要功效有:

  1. 补阴为主
  2. 补血为主
  3. 气血双补
  4. 阴阳并调

本方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适应症

心脏瓣膜症、心律不整、心内膜炎、贫血、交感神经紧张症、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运用参考

  • 胸胁苦满加柴胡龙骨牡蛎汤。
  • 体虚多汗易惊悸加桂枝龙骨牡蛎汤。
  • 心律不整加酸枣仁。
  • 心动悸加重人参。
  • 胃弱加香砂六君子汤。

辨别比较

炙甘草汤用于治动悸,气虚血少,呼吸急迫、自汗、易疲劳、脉结代者为主。

使用注意

心力衰竭,胃肠虚弱,下利者,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标准测定

炙甘草含量标准测定--水分标准:照水分测定法第一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 H)测定,不得过12.0%。总灰分标准 :不得过5.0%(《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 K)。酸不溶性灰分标准: 不得过1.0%(《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 K)。甘草酸: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 D)测定。

炙甘草甘草酸测定方法: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为0.1959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3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约45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方法一、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5%冰醋酸(1: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6nm。理论板数按甘草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甘草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的乙醇溶液1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25kHz)30分钟,取出,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100ml量瓶中,用20%乙腈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方法二: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苷(C21H22O9)不得少于1.0%。

参考文献

《全国中草药汇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