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千年文化传承的现代演绎
广西“三月三”:千年文化传承的现代演绎
2024年4月11日,广西南宁青秀山风景区内人声鼎沸,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这是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幕式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当地民众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传统的节日。
千年传承:从上巳节到三月三
广西“三月三”节日起源于古老的上巳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人认为每月有二至三个巳日,第一个巳日即为“上巳”。汉魏六朝时期,上巳节被正式定名,并固定在农历三月三日。宋代以后,由于与清明节、寒食节时间相近,上巳节在中原地区逐渐淡出,但在岭南地区却以不同的节俗形式传承至今。
宋代《岭外代答》记载:“交趾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球,歌而抛之。”明代《赤雅》提到:“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歌曰浪花歌。”这些文献记载表明,三月三与上巳节在时间、习俗形式上一脉相承,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进入新时代,广西“三月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法定假期,全体公民放假两天。自此,三月三从一个民族传统节日,逐步发展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品牌。
2024年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从4月11日持续至5月11日,自治区层面组织了9项重点活动和五大版块25类活动。其中,开幕式活动设置了“乐行广西”“美味广西”“锦绣广西”“大美中国”“多彩东盟”五个非遗村寨,以及酒街、茶街、糖街、科技潮玩街、文化创意街五条特色街区,通过听觉、味觉、嗅觉、视觉的综合体验,让游客感受广西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新民歌大会》第二季等创新节目,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通过还原非遗绝技、创新秀演、沉浸体验等方式,多维度呈现广西各民族的音乐、美食、技艺、习俗等非遗项目。《新民歌大会》则邀请国内外知名艺人与广西本土艺人共同参演,让民歌从本土走向世界。
挑战与机遇:壮族文化的传承之路
然而,在现代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正面临诸多挑战。以壮欢山歌为例,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逐渐衰微。壮语作为山歌的语言载体,面临着衰退甚至消失的危险。据统计,广西壮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儿童已经不会说壮语,更不用说理解壮欢山歌的歌词和内涵。
传承人断层问题也日益严重。目前,壮欢山歌的传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一代对传统山歌的兴趣不高,更倾向于流行音乐。此外,数字化传播虽然拓宽了壮欢山歌的传播渠道,但也带来了内容同质化、创新不足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广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将“壮族三月三”设为法定假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通过民族社会工作介入,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帮助解决文化传承中的问题;推动壮族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展望未来:文化自信与民族团结
广西“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文化节日,更是广西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汉、瑶、侗、苗、毛南、仫佬等多个民族都在这一天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美乐章。
随着“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品牌的持续打造,这一节日已成为广西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展示了广西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更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了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所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活动,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各民族间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是新时代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