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十大成就
中国航天十大成就
从东方红一号的辉煌首秀到天宫空间站的巍然在轨,中国航天走过了一条自力更生、创新超越的道路。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与全球伙伴共享太空探索成果,共创美好明天。
1、天宫空间站
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天宫空间站(China Space Station,Tiangong Space Station,CSS,TSS)即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从2021年开始建设的一个模块化空间站系统,为人类自1986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及1998年的国际空间站后所建造的第三座大型在轨空间实验平台,基本构型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此外还有一个巡天光学舱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必要时可与空间站对接。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天宫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以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为开始标志。按计划,中国发射了多艘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及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以完成天宫空间站的建设。
天宫空间站是一个多模块在轨组装的空间实验平台,是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可支持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额定乘员3人,短期可达6人,三舱状态下质量约70吨,设计寿命10年。在轨运行期间,由载人飞船往返运送航天员,完成乘组轮换,由货运飞船完成物资补给和废弃物下行。
2、嫦娥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被誉为“嫦娥探月”,其蓝图划分为三个递进阶段: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建设。至2020年底,该工程已通过嫦娥一号至五号以及鹊桥号中继星等任务的圆满执行,全面攻克了月球“环绕”与“着陆”探索两大核心挑战。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与巡视,开创了月球探索的新纪元。
而2020年11月24日发射升空的嫦娥五号任务,它不仅标志着自1976年苏联月球24号任务以来,人类再次从月球取回宝贵样本,还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五大开创性技术突破。嫦娥五号的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能力,也为全球月球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
3、神舟五号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神州五号(Shenzhou 5 (SZ 5))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
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而且与东方红一号相同,中国的首次飞行比起其他国家,过程可以说是一次完整的太空飞行(苏联返回时使用跳伞、美国发射高度没到达环绕地球轨道)。神舟五号返回舱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天问一号
中国进入火星探测时代
天问一号(Tianwen-1)是中国第二个火星探测项目。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探测任务依次编号。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为“揽星九天”。
天问一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总研制,任务计划通过实施一次发射,实现多个工程目标,包括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查。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主要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
火星探测器被设计成环绕器和着巡组合体两部分。任务中,着巡组合体将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并释放巡视器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探测;环绕器绕火星飞行,为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并伺机进行环绕探测。该任务共搭载13种有效载荷,其中环绕器7种、火星车6种。 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2021年4月24日,2021中国航天日开幕启动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
5、羲和号
中国进入探日时代
羲和号(CHASE (Xihe)),全称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英语:Chinese Hα Solar Explorer,简称:CHASE),是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空间望远镜。“羲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首次在轨应用磁浮技术,旨在完成超高指向精度平台、超高稳定度平台首次在轨飞行试验。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中国航天的强大后盾
运载火箭是当前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空间的唯一工具,是国家航天科技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空间军事力量和军事应用的重要保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支撑了“北斗导航”“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其技术实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2年,长征五号是现阶段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
7、天链卫星
世界领先的中国自主中继系统
天链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导研制。该系统自2003年立项以来,已成功发射多颗卫星,包括“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系列,实现了对全球中低轨道航天器的全面覆盖。天链卫星的主要功能是为各类航天器提供实时、高效的数据中继服务,包括轨道跟踪、数据传输和测控通信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航天测控的能力和效率。这一系统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测控与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链卫星系统不仅服务于中国的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级重大航天任务,还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等多个领域。通过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天链卫星能够实时将卫星观测到的地球表面信息传回地面,为科学研究、灾害预警、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此外,天链卫星系统还具备高动态、高轨道覆盖率等技术特点,能够适应各种复杂航天任务的需求,确保航天器的安全稳定运行。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天链卫星系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索宇宙奥秘、服务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8、神舟十二号
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
中国航空航天十大成就: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随后进驻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中国空间站完成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21年11月23日,三位宇航员分别获得一级航天功勋奖章、二级航天功勋奖章、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9、东方红一号
中国发射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同时也是东方红人造卫星系列的首颗卫星。这颗人造卫星与中国1964年的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的第一颗装载核弹头导弹、1967年的第一颗氢弹并称为“两弹一星”。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虽比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晚了13年,但它的技术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的第一颗卫星,质量更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总和。
10、神舟一号
中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
神舟一号(Shenzhou 1 (SZ 1))起初被称为“神舟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实验飞船。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搭乘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经过发射入轨、太空运行、返回地球三个阶段,历时21小时。这是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自此以后,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