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月收入1万是什么水平?
在中国,月收入1万是什么水平?
在中国,月收入1万到底是什么水平?是高薪阶层还是普通工薪族?本文通过多个权威数据来源,为您详细解析月收入1万在中国的整体收入分布情况、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收入差异,以及实际生活成本等因素对收入感知的影响。
在中国,每月可支配收入1万
已经超过99%的人
尽管关于“月收入1万,生活艰难”的吐槽不绝于耳,但事实是,在中国,确实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月入过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的一份数据可以作为参考,该研究院一直在追踪中国收入分配情况,分别进行了多次入户调查,沉淀为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
就拿2018年的CHIP来讲,研究院官网并未公布相关数据,但该院研究人员在财新发布的一篇文章透露了部分数据结果,分层抽取了7万个样本的数据显示: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外可用于实际使用的可支配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仅为0.61%,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0-10000元区间的是4.52%;而大部分中国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1500元这个区间,占比约40.71%。
数据来源:财新-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月收入不足千元,这6亿人都在哪》
近7成应届毕业生
税前月入6000元以下
以上是比较宏观的统计数据,你可能会认为,统计样本中包含了家庭中的无收入人群,比如无退休金的老人、失业者、正在读书的孩子等,因而数据偏低,只看打工人的话,遍地是高薪。
但是当我们把人群缩小聚焦于已经毕业的本科生,能达到“月入1万”的仍然是少数群体。
涉及到更具体的就业人群划分,我们能找到的统计数据多是含税收入,如果考虑到手,还会更低。
麦可思《中国2020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的数据显示,月收入(税前,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在1万元以上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仅占该群体总人数的4.3%,与此同时,有68.1%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20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即便是在工作三年后,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本科生的月收入没有达到1万元。数据显示,毕业三年后,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为8279元。
也就是说,尽管互联网上似乎到处都是“年薪百万”的人,但在中国,月入1万,仍旧是一道卡住了大部分人的门槛。
在哪里才能月工资过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及的月薪过万,常常是指税前工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到不同的地域和城市的工资水平。
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公布了全国各地区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税前,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我们进行了计算排名,可以看到,位列前三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西藏,广东仅排在第六。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
这个结果与“北上广工资更高”的刻板印象有所出入,分析起来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因为数据是基于不同省份划分的,而广东省除了广州之外还会计入其余所有城市的人均工资,所以排名可能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等自然环境因素,西藏的工作、生活环境相对其它地区更具挑战性,所以需要用有竞争性的、更高的工资才能吸引人才。且政策上的支持使得这样高薪招人的策略具有可持续性。
每月平均工资超过1万,在不同地区,所能带来的生活质量可能相去甚远。
对于普遍租房的年轻打工人来说,其中最明显直观的差别就是每个月的房租。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1 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2020 届毕业生在北京和深圳的住房成本占工资比超 40%,上海、杭州分别为 38%、32%;在重庆、长沙等规模相对稍小的城市,尽管平均月收入更低,但房租仅占工资的 15% 左右。
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021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另外,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某些差异,让来自不同城市的人们,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趋向于共享同一种生活方式。
尤其是居住在三四线城市的人们,由于他们往往享有更充裕的空闲时间和较低的购房压力,可能更倾向于在娱乐和时尚潮流方面投入消费。尽管他们的月薪或许并未达到一万元,但他们的生活依旧可以丰富多彩。
换言之,关于“月薪一万处于什么水平”或“月薪一万的生活状态如何”的疑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哪个城市月薪达到一万”。
做什么才能月薪过万?
影响薪资水平的远不止地点这一个因素。
同样重要的,是你具体“做什么工作”。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各行业平均月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也只有在这三个行业中,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超过1万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
但另一方面,这三个高薪行业都有着不同的高门槛和问题:
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着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挑战,伴随着长时间的工作负担。
近年来,这一领域内的从业人员普遍经历了从亚健康状态到极端健康危机,如猝死事件的频发,使得“以命相搏换取金钱”的工作观念不断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但就这个行业的普遍现状来看,一旦涉足此行业,个体往往难以摆脱内部竞争的激烈压力以及普遍存在的35岁晋升难关,这些问题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排在第二的科研行业,需要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紧随其后的金融行业非常看重高学历及相关经验。所以,高门槛和高月薪是密不可分的。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还显示,在不同地区,高薪行业的排名是不同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