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必打卡:玉润中华&归流特展
南京博物院必打卡:玉润中华&归流特展
南京博物院近期推出两大热门特展:“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和“归流——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吸引着众多文博爱好者前来参观。这两个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
“玉润中华”特展从2023年跨年至2024年,全时空、全地域、多视角展示了玉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壮大、传承中的独特作用与内涵。展览精选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玉器精品,展现了玉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玉器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中国玉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代奴隶社会时玉器开始兴盛发展,这是中国玉器繁荣的第一个时期。玉器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玉器常用于祭祀、礼仪和装饰,象征着权力、地位和美德。
展览亮点
- 肖家屋脊文化玉冠形饰:距今约4200-3800年,出土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潭家岭遗址,展现了史前玉器的精湛工艺。
- 西周玉虎: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体现了西周时期玉器的艺术成就。
- 西汉云龙玉饰: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用和田白玉制成,以浅浮雕、透雕技法整体雕出蟠曲的S形龙,龙身S形中部拱曲方正。龙体丰腴,张口露齿,身饰勾连涡纹,龙身出廓饰卷云纹,龙爪简化变形,龙尾呈凤尾形,龙身上下饰透雕云纹。
- 明代头面:出土于江苏省无锡市大墙门,包括镶玉梵文金挑心、嵌宝石金花簪首、嵌宝满冠、镶玉佛金簪、嵌宝金啄针等,展现了明代女性头饰的精美与繁复。
归流: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
“归流”特展以“楚文化与长江文明”为纲,以“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为线,展示了楚文化在江淮地区的传播历程。展览汇集了200余件精美文物,向公众展示了这一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大事件。
楚文化在江淮地区的传播
楚文化主要涉及我国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省,而安徽地区的楚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江淮间的阜阳、六安、淮南、合肥、安庆一带,在皖南的宣城、繁昌等地也有明显的楚文化墓葬遗迹。安徽地区楚文化时间跨度较大,从春秋中后期一直持续到战国末年,这与楚国势力东扩江淮至秦灭楚的历史时间相吻合。
楚国从江汉平原走向江淮大地,既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楚国延续国祚的必然选择。在楚国迁都的历史演变中,安徽阜阳太和的钜阳城和淮南寿县成为楚国命运的最后归属地。虽然学界对楚国由陈城迁都钜阳有不同认识,但对楚国最后定都寿春则毫无异议。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徙都于安徽寿县,也将楚国大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携而来。
展品亮点
展览通过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展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楚国最后国都所在地寿县出土的文物尤为引人注目。例如,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墓葬出土的“铸客大鼎”堪称华夏青铜重器,而此次淮南武王墩大墓出土的青铜鼎,直径更是超过了“铸客大鼎”的口径,达到88.9cm,是当之无愧的楚鼎之王。位于寿县境内的芍陂(安丰塘)是春秋时期楚国水利事业发达的历史见证,是传承至今仍在使用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堪称中国水利的“活化石”。1957年在寿县九里乡出土的“鄂君启节”是我国符节中文字发现最多的实物,自出土以来,引发了郭沫若、谭其骧、于省吾等大批学界大咖的瞩目与研究,是探究楚国疆域、交通、商业、关税制度等经济政治状况的重要物证。
参观攻略
最佳参观路线
建议先参观“玉润中华”特展,感受中国玉器的精美与历史沉淀,再参观“归流”特展,了解楚文化的传播历程。两个展览都位于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内,参观路线清晰。
特别活动推荐
博物院内盖章活动有趣,特别是民国馆的盖章顺序暗含故事性
需要按照糖酒书咖茶桂邮~银的顺序去盖,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加起来能盖十几个章,都还蛮好的,大家加油哦!
参观小贴士
- 周六人流量较大,建议选择工作日参观
- 提前在南京博物院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预约门票
- 博物院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可提前预约
- 建议穿着舒适的鞋子,因为参观时间可能较长
这两个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还是热爱艺术,都能在南京博物院找到丰富的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