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养老困局与破解之道
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养老困局与破解之道
2023年,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21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3.81%,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背后,是农村地区正在面临的严峻老龄化挑战。
经济困境:收入有限vs支出增加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令人担忧。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有限的劳动收入、子女援助和政府基础养老金。据调查,这三部分收入仅能维持最基本生活,难以应对人情往来、生病住院等额外支出。随着生活成本上升和医疗费用上涨,经济压力日益增大。
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需求持续增加。据统计,8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且多病共存、长期失能的风险较高。然而,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疗设施覆盖率低,服务范围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精神困境:空巢化带来的孤独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日益严重。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占比已超过70%。许多老人因不熟悉电子设备,无法与子女保持日常联系,精神慰藉严重不足。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农村地区孝敬赡养传统逐渐缺失。一些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发展而忽视了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加之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的限制,部分农村居民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意识薄弱,甚至出现了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孝敬和关心老人并未成为一些人的自觉行为,导致农村老人缺乏陪伴、关心和尊重。
健康困境:医疗资源短缺与健康状况堪忧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据统计,8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且多病共存、长期失能的风险较高。然而,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疗设施覆盖率低,服务范围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农村老年人仍在从事过度劳动。调查显示,中国农村过度劳动人数占比达53.6%。在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因家庭经济压力而不得不继续工作,同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长期过度劳动导致身体机能逐渐弱化,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面对这些挑战,国家和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应对,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以期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
为破解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缺乏的难题,中央和地方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建设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在县域层面,升级改造服务设施,拓展县城公办养老机构功能;在乡镇层面,面向护理、照料、救助等需要,升级改造已有敬老院以及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在村级层面,以互助养老设施为主要方向,支持建设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乡村养老驿站等。
目前,全国已有1.6万个农村敬老院、168.1万张床位,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约14.5万个。许多地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为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提供坚强支撑。
服务模式创新:智慧康养与医养结合
在服务模式上,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例如,发展“智慧康养”,重点解决养老特困老人在上门医疗、老年送餐、健康救助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推进区县、镇街、村社、家庭“四级”服务相融合的养老支持体系建设;建立老年护理补贴制度,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
同时,医养结合模式也在农村地区逐步推广。一些地方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打造医养结合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制度保障: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在制度层面,国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例如,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养老服务相关补贴制度;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比例;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
社会参与:发展银发经济
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完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落实相关惠企政策;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大市场,促进相关企业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积极开发老年生活用品市场,促进养老产业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等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国家还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深入开展“智慧助老”行动,支持城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便利,促进老年友好社区、老年友好城市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正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养老难题,更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