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联合国点赞中华文化!
春节申遗成功,联合国点赞中华文化!
北京时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关注。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更成为了世界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文化符号。
申遗之路: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
春节申遗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新的认可。此次申遗工作历时多年,经过精心准备和不懈努力,最终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春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正月初一清晨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
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
春节申遗成功,无疑是对春节深厚文化底蕴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是在世界舞台上为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节日树立起了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对这一伟大传统节日全方位、立体式的价值彰显。
这一成就将进一步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正如网友所说,这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仪式感”。近年来,“除夕放不放假”“有没有年三十”“到底回谁家过年”等话题屡次冲上热搜,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和期待。
全球影响: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申遗成功,还代表着一种国际社会认同,一种对春节所彰显的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的认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当前,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透过“人类非遗”的视角,全世界能够更形象地了解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传承创新: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机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何让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一方面,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根脉,保护好、传承好春节的核心习俗和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创新表达方式,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喜爱。
例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云拜年”创意互动等活动,满足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社交需求。近段时间,“国潮春节市集”成为文化消费界的“宠儿”,契合了年轻人期望在传统节日中感受新意与乐趣、在古老习俗中探寻时代精神的追求。
未来展望:让“中国年”走向世界
春节申遗成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路径。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春节文化的多重价值,推动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交流。同时,也要注重春节文化的内涵式发展,让这一传统节日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更绚丽光彩。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最重要节日,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此次申遗成功,不仅是对过去文化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国年”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