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在美国:从火箭研究到被迫离开的20年
钱学森在美国:从火箭研究到被迫离开的20年
1935年,一位24岁的中国青年踏上美国的土地,开始了他的留学之旅。他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里,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参与了美国重要的军事科技项目,为世界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奠基人
1936年,钱学森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共同创立了火箭研究小组,这个小组后来发展成为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在JPL,钱学森担任火箭研究理论组组长,负责解决火箭研制中的理论计算问题。他提出的“卡门-钱近似”公式,为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1944年,JPL正式成立,冯·卡门担任主任,钱学森则成为实验室的核心成员。
钱学森在JPL的工作,为美国早期的火箭技术和导弹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军事领域,还推动了民用航空技术的进步。然而,随着冷战的到来,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开始变得复杂。
冷战阴影下的驱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妻子蒋英欣喜若狂,决定尽快回国效力。然而,当时的美国正处于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期,对共产主义和左翼思想的恐惧蔓延整个社会。
美国军事部门开始怀疑钱学森的政治立场,吊销了他的机密研究证书。当钱学森提出回国申请时,美国政府以“他的头脑装有太多美国机密”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随后,他被软禁在洛杉矶附近的特米诺岛,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艰难回国之路。
在中国政府和周恩来的外交努力下,1955年,中美达成协议,钱学森终于获准回国。临行前,他说:“我打算竭尽努力,去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是他在军事科技领域大展身手的20年。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为美国的火箭技术和导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冷战的政治漩涡最终迫使他离开这片曾经给予他荣誉的土地。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